遊戲業界素來有「南智冠、北大宇」的說法,而從這兩家業者發展的軌跡來看,頗有相似之處,也幾乎就是台灣遊戲產業發展的縮影。儘管一路走來兩家公司你來我往,然而有趣的是,智冠總經理王俊博與大宇總經理李永進兩位都不玩遊戲的資深遊戲人,經營作風卻是南轅北轍,卻同樣在海峽兩岸建立起自己的遊戲王國。
王俊博被遊戲業界慣稱為「老王」,李永進則外號「小李」。「老王」從高雄起家,原本從事家族事業「亞洲唱片」,後來改代理國外遊戲軟體,1983年時遂自行成立「智冠」。自稱一輩子沒有吃過別人頭路的「小李」,早年則是與另一名資深遊戲人「老李」李培銘在台北住家附近共同創立了「精訊」,小李後來又離開精訊,在1988年自行創立「大宇」。
老王是精明的生意人
智冠總經理王俊博是遊戲業界公認的「精明的生意人」,他對數字極為敏感,尤其是成本控制的好手,在商言商,虧本的生意王俊博是絕對不做的,他自己也從不諱言從事遊戲業以賺錢為導向。
早年智冠以部頭預算制的方式與工作室合作,嚴加控制遊戲開發成本,不料因條件過於嚴苛,被同業形容成「壓柞開發團隊」,一些遊戲也因為預算因素急就章上市,而被玩家批評「拿沒做好的東西出來賣」,讓品質成為智冠的罩門。當時還有買到爛遊戲的玩家在網路上以「牠」形容王俊博,讓王俊博看了相當難過。
智冠二年前開始改變策略,以「加工廠」形式重新規劃遊戲開發流程,提高自身企劃及題材掌握能力,同時也確保品質及上市時程。不過,王俊博仍認為,遊戲市場的行銷策略本來就要讓不同品質的遊戲同時存在,代表作不妨砸大錢,訴求小眾市場的產品當然要控制預算,否則部部慢工出細活公司如何生存的下去?
這個有時被同業認為「有些小氣」的總經理為人卻相當隨和,在遊戲業界廣結善緣,作起行銷來更是毫不手軟。智冠與台灣其他遊戲公司或工作室互動極佳,王俊博本身作生意的風格與好與人為友的個性是主因,對智冠經營遊戲業界最大的發行通路網相當有助益。遊戲業重媒體行銷,智冠與媒體界的互動的頻繁程度也是其他遊戲公司難望其項背的,以今年最熱的暑假檔為例,智冠平均每周開兩場記者會,王俊博對外界的詢問一向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在智冠很容易發現「商場上沒有永遠敵人」的例子,王俊博為合作遊戲公司的產品站台不希奇,有一次他還出現在同為發行商的競爭對手華義國際的發表會上致詞,兩家在台灣拼得你死我活的業者,到大陸去卻攜手合作,共同經營線上遊戲通路。
小李理想性高
大宇總經理李永進則是另一種遊戲人的典型。李永進對遊戲產業抱有高度的理想,作「華人的迪士尼」是他時時掛在嘴邊的願望。
李永進對遊戲開發人員相當禮遇,一直給外界「研發導向」的印象。其實不只是研發人員,李永進對待員工一向相當有人情味,因為李永進覺得「老闆不認識員工對員工是一件殘酷的事」,因此至今每月都親自發薪水單給每一個大宇人,讓遊戲業界津津樂道。
大宇的作品以慢工出細活聞名,雖然對品質要求極高,雖然在玩家心中的形象比其他同業正面許多,但相對地開發時程控制不當成了大宇的致命缺點。大宇一個遊戲延遲個一季半年上市是常有的事,去年還因為遊戲趕不上12月檔期而使全年財報出現赤字,差一點影響上櫃的進度。
李永進自己也知道這個問題,因此近二年來也不斷修改研發團隊的獎勵辦法,改採預算制加強研發團隊成本控制觀念,並立下第四季不作大產品的策略。
李永進穩紮穩打的個性,也讓大宇出現相當多的「原則」。大宇一向有所謂的「三不」政策,也就是不挖角、不用別家跳槽來的員工、大宇員工離職永不錄用。然而這些規則隨著大宇近二年的轉型而漸漸有了改變,李永進自己就曾經形容過大宇能轉型多少就看他自己打破多少原則。
熱門新聞
2025-02-17
2025-02-17
2025-02-17
2025-02-18
2025-02-19
202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