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離島空中轉診後送效率,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以新一代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打造一套新空轉後送遠距會診平臺,串接離島原鄉在地醫療機構的HIS、PACS,以及健保雲端查詢系統和電子病歷系統,來實現多方即時即會診和決策。圖片來源/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

「照護司要以FHIR建立司內資料交換標準,來打通橫向資料整合障礙!」掌管全國護理人力、原鄉和離島醫療照護的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說。

不論是全國護理人力調查、護理機構評鑑,還是跨山地離島縣市的公費生和就醫交通費補助,都在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簡稱照護司)的管轄範圍內。蔡淑鳳坦言,這些業務得靠中央與地方系統,或由地方彙整資料再提供給中央,如此一來一往傳輸才能完成。

而她,正計畫以新一代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建立一套專用資料倉儲,希望透過一致的資料標準,來加速跨域的資料交換與整合。「我們正進行資料庫FHIR可行性盤點,預計明年中正式推行,」她說。

照護司對FHIR如此信心,甚至大刀闊斧要推行至政府其他單位,就是因為他們曾經以這個資料交換標準,改善離島空中轉診後送業務,甚至靠它成為解決多方歧異的溝通平臺。這個成功經驗告訴蔡淑鳳,FHIR是資料開放互通的必然趨勢。

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指出,空轉後送遠距會診平臺以國際新一代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來串接健保醫療資料雲端查詢系統、電子病歷交換系統、離島原鄉在地醫療資訊系統以及醫療影像傳輸系統,透過自動帶入欄位來縮短後送申請審核時間,且能達到送、審、接三方同步調閱患者病歷、即時決策。攝影/洪政偉

兩年前一場意外,萌生出資料互通整合需求

兩年前,一架黑鷹直升機在風雨交加的夜晚,自蘭嶼起飛。機上載著6名乘客,「包括病人和家屬、護理師,還有三名飛官。」蔡淑鳳娓娓說道,當時,直升機正執行離島轉診後送勤務,要將患者送至臺灣本島就醫。但起飛沒多久就發生墜機,6名乘客全數罹難。這是衛福部推行空中轉診後送十多年來,執行了4,000多趟離島後送任務,第一次在運送患者過程中發生飛安事件。

「這起意外,我們很痛心。」蔡淑鳳說,事件發生後,衛福部一一檢視了空中轉診後送的每個步驟,結果顯示,每個步驟都符合標準作業程序,也都合法,但她認為:「合法不代表沒有風險。」

比如飛安風險。衛福部統計發現,歷年空中轉診後送案件,四成屬於夜間飛行。然而,夜間飛行風險是白天的3倍,一旦發生飛安事故,轉診病患,機員、隨行醫護都可能出現生命危險。

但是,臺灣離島眾多,只有金門、澎湖、連江等大型離島擁有在地醫院,其他離島只有在地衛生所、診所和居家護理所。長期下來醫療資源不足,讓離島居民對在地醫療機構信任薄弱,總認為臺灣本島醫療資源更豐富。每每發生急重症案例,患者總希望至本島就醫。

而政府為彌補醫療照護資源缺口,自2002年起,開始推動空中轉診後送服務,讓離島衛生所、診所或居家護理醫生接收急重症患者時,可向24小時執勤的國家搜救指揮中心之空中轉診審核中心(簡稱空審中心),提出空中轉診後送申請。

收到申請後,空審中心會依據14項空中救護適應症指標,來判斷患者是否符合後送條件,同時評估在地醫療機構的醫療照護能力,以及當下天氣和距離等因素,來衡量後送需求。確認無虞,空審中心會通知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或民間單位派遣飛機,將患者運送至合適的後送醫學中心來治療。

整個流程中,在地醫療機構、空審中心、後送醫學中心是送、審、接的三大關鍵角色,但這三方卻都面臨了,資訊不透明又得緊急決策的兩難。

在地第一線醫療人員雖能透過健保卡,連接醫療資訊系統(HIS)查詢患者病歷,但面臨患者和家屬壓力,只能一人決策,多半盡量將患者送至臺灣本島。而收到通報的空審中心醫生,無法看見患者當下狀況,過去也無法檢視病歷,只能依在地醫療人員提供的線索,來衡量是否符合14項後送指標,甚至盡量配合在地醫療人員的決定。而接收後送患者的醫學中心,也因無法事先得知患者病況,更無法為後送提供決策參考。

因為可供判斷後送的資訊不足,也出現了不少沒有必要但仍舊緊急後送的情況,尤其是四成高風險夜航中,有不少是不必要的飛行。

打通健保雲端查詢系統和電子病歷系統,以FHIR建置空轉後送遠距會診平臺

為何行之有年的後送模式,無法做到三方同步調閱病歷、即時決策?蔡淑鳳指出,調閱病歷有兩種常見方法,一是透過健保卡和醫事人員卡插卡來讀取電子病歷交換中心病歷,二是透過健保署開放的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來查詢,但這2個作法,「無法進行多方即時決策。」

因為,要進行多方決策,各方醫生得先從健保雲端下載病患就診紀錄和用藥資訊,但雲端資料的下載可能花上一天,甚至一周,對需緊急處置的急重症患者來說,幫助並不大。此外,原本空中轉診後送申請流程中,還需要人工填寫140個欄位、傳真5張表單、撥打8通以上電話,來回至少20至40分鐘才能完成申請審核流程,十分耗時。

照護司看見這些問題,於是決定打造一套新的空轉後送遠距會診平臺,讓送、審、接三方同步調閱病歷,透過視訊來共享決策,不僅能降低不必要的後送風險,還能讓病患和家屬也參與討論,消除內心不安。

為此,照護司選擇美國普遍採用的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作為新平臺資料交換的標準。有別於臺灣採用的前一代電子病歷交換標準CDA,FHIR可支援更多類型資料,像是臨床、財務和其他專門領域資料。FHIR也支援標準網站傳輸協定HTTP,方便透過網頁技術進行資料交換。

重要的是,FHIR標準要求用RESTful API來介接系統,允許有意交換資料的各方,來註冊互通規範、詞彙,以及定義互通所需的資料欄位名稱、資料表。這個特性,讓資料的取得與拆解更容易,縮短了資料交換時間。

衛福部利用FHIR格式來串接健保署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和電子病歷交換中心系統,開發出空轉後送遠距會診平臺雛型。這套平臺的特別之處是,所有表單都電子化,透過API串接FHIR格式的患者病歷資料,自動帶入申請流程中75%的欄位內容,將過往需要20至40分鐘的申請審核時間,縮短為5至10分鐘。甚至,平臺也導入電子簽章簽核功能,可直接完成病歷簽核作業。

2018年,照護司聯手臺東馬偕醫院和臺北榮總,以這套遠距會診平臺來參加總統盃黑客松競賽,大受好評。後來,衛福部更以醫療資源、地形和氣候最艱困的蘭嶼,作為第一個示範場域。

空轉後送遠距會診平臺採用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 API,作為核心架構,串接衛生所醫療資訊系統和影像傳輸系統資料,並透過專線連結健保VPN環境,彙整健保署健保雲端查詢系統、電子病歷系統資料。圖片來源/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

從蘭嶼擴展到全臺105處離島原鄉,連疫情後送也靠它

蘭嶼的試驗證明了空轉後送遠距會診平臺的可行性,於是衛福部進一步擴大導入區域。截至2019年8月,衛福部總共完成105處據點的導入,包括空審中心、照護司、35處離島醫療院所、57處原鄉衛生所及11處本島空轉後送醫院。

在擴大導入的同時,衛福部也馬不停蹄來完善各項系統介接,藉健保署、衛福部資訊處和地方衛生局協助,完成資料庫授權,以FHIR格式的API,完整串接遠距會診平臺與在地醫療機構的HIS、醫療影像傳輸系統(PACS),以及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和電子病歷系統。

不過,蔡淑鳳坦言,資料互通一路並不順遂。由於照護司的管轄範圍只有離島和原鄉在地資訊系統,其他如醫療資訊系統、健保就醫紀錄、電子病歷系統等並不在範圍內,「因此得一一溝通。」然而,相關單位擔心開放資料會引發隱私問題,照護司因此從法規下手,鎖定了個人資料保護法、全民健康保險法、全民健康保險保險憑證製發及存取資料管理辦法、醫療法、緊急醫療救護法、救護直昇機管理辦法等6項法規,提出修改法規的行政程序,才得以打通資料壁壘,讓送、審、接三方同步調閱病歷資料的權限。

然而,要共享資料,只有平臺還不夠。由於平臺仰賴醫療影像傳輸和即時視訊來進行多方決策,照護司也大力改善原鄉和離島地區的網路基礎建設。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補助下,他們將全臺73個鄉鎮、403處原鄉離島衛生所和巡迴醫療點的網路頻寬速率,從原本的Kbps等級,提升至Mbps等級,下行和上行速率可達100Mbps/40Mbps。同時,照護司也汰換衛生所老舊的HIS,來優化醫療資料傳輸速度和視訊網路連線品質。

不只如此,衛福部還針對空轉後送遠距會診平臺的網路連線,在系統中設置了自動監測連線狀態的功能,每日把關平臺建置點的網路連線狀態。其中,空審中心可每天協助確認平臺連線情形,而地方衛生局也有權限查詢轄內醫療院所的上線狀態。

有了這些前置作業,這套平臺順利在2019年10月正式上線,至2020年10月為止,經由新平臺實際後送的案件達347件。而且,在今年初COVID-19疫情爆發時,平臺更成功解決了疑似案例的分歧判斷。

蔡淑鳳指出,今年3月有一名符合空轉後送條件的離島個案,但送、審、接三方對這位病人是否染疫的判斷不一,因此,照護司立即啟動空轉後送遠距會診平臺,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納入討論,透過視訊和病人就醫紀錄,來決定是否該當地留治,還是後送本島。

幾天後,為了讓類似案件有法可循,照護司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醫療應變組會議中,決議訂定一套疑似COVID-19個案評估多方視訊會診啟動流程,打下傳染病轉診後送作業的標準基礎。

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打造的新空轉後送遠距會診平臺,以資料交換標準FHIR串接多方IT系統和政府單位外,還將原本需要手工的流程自動化,更納入電子簽章簽核和視訊功能,達到流程自動化和共享化。圖片來源/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

未來還要導入深度學習提前預警,同時深化離島遠距醫療服務

這套平臺不只解決單方決策壓力,照護司還計畫擴大平臺的用途,比如透過平臺視訊功能,來推行原住民和離島地區的繼續教育,或是導入深度學習模型,來分析患者醫療資料並預測是否有空中轉診後送需求。「要是早一步知道,就可選擇在風險較低的白天來後送,」蔡淑鳳說。

此外,她也指出,這套平臺在離島遠距醫療上也有不少應用。比如今年,照護司選定了臺東縣蘭嶼鄉和綠島鄉衛生所、澎湖縣望安鄉和西嶼鄉衛生所,以及連江縣立醫院等5處醫療院所,結合平臺視訊功能和病歷調閱機制,搭配檢查器材來試辦眼科、耳鼻喉科和皮膚科等科別的遠距醫療專科服務。

明年,照護司還計畫將這套遠距醫療模式,擴大至其他離島原鄉地區衛生所,以資訊共享和科技輔助來深化遠距醫療照護。

空轉後送遠距會診平臺操作流程

 步驟1  線上新增轉診單

 步驟2  線上填寫申請表和同意書

 步驟3  病患檢驗資料也能上傳

 步驟4  自動帶入醫療記錄資訊

  

 步驟5  自動產生申請表和同意書

 步驟6  轉診多方簽核也全線上進行

 相關報導  醫療資訊交換國際新標準FHIR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