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調查機構 Gartner Dataguest日前發表一項預測,到2004年中國EDA軟體的採購總額將超越臺灣。該機構分析師吳珮如指出,這表示中國IC設計的水準,近三年內一定會急起直追。曾經是臺灣成長最快速的產業

臺灣是全球第二大IC設計大國,近年來展現了驚人的爆發力,成為臺灣成長最快速的產業之一。1998年IC設計的市場產值是新臺幣469億元,到1999年一舉成長了58.2%,到達742億元。而到2000年產值又再度向上攀升55.3%,達到1152億元的規模,使得IC設計股成為近年來臺灣投資人關注的焦點。

從IC設計所運用的EDA軟體的市場,我們也看到相對應的局面,自1998年起,臺灣便一直是亞太地區最大的EDA軟體採購者,去年採購總值達5300萬美元,預料今年還會有20%的成長率,而到2005年時,預估總採購金額將達到1.267億美元,這樣的趨勢顯示,臺灣IC設計業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雖然臺灣IC產業似乎仍處於快速成長的階段,但後起之秀也來勢洶洶,根據Gartner Dataguest的預測,原本落後臺灣及韓國,在亞太地區採購EDA軟體第三名的中國,採購金額將在2004年突破1.1億美元。屆時,臺灣一直以來保持領先的紀錄勢將改寫。
研發人才中國不落人後

近兩年來,中國方面在企圖扭轉晶片長期仰賴進口的局面上不遺餘力,不斷積極以政策及實際的措施,如成立19個IC設計中心的908計畫,以及與矽谷方面合作的909計畫等,積極扶植境內的IC產業。上週中共信息產業部官員更公開宣示,中國計畫在2005年將晶片產量提升到200億片,達到支應境內30%市場的水準。

生長在台灣,目前在美國Gartner Dataguest從事調查研究工作的吳珮如憂心地指出,她個人觀察到,最近許多國際資訊大廠在亞太地區設置研發中心的時候,開始考慮到中國大陸而不是臺灣。此外,現在在矽谷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發人員是中國籍的,人數甚至已經超過臺灣籍的工程師。甚至國內IC設計業者在中國運用了當地研發人才後,對於他們實力與水準,也豎起大拇指表示肯定。這些種種現象都顯示,中國大陸的IC設計水準,非常有機會在不久的將來趕過臺灣。

原地踏步將失去競爭力

關於Gartner Dataguest分析師的預測,工研院ITIS負責IC產業研究的王建華看法比較保留。王建華分析,中國的IC產業發展策略是先從製造包圍設計,目前在IC的代工製造是其主要的課題,當然,製造會帶動設計的發展是無庸置疑,王建華也同意中國IC產業的確來勢洶洶,但臺灣多年來IC設計業的深耕與累積,還是具有雄厚的優勢,所以對於中國是否有可能在三年內就趕上臺灣,他表示懷疑,不過時程若再拉長一些,情勢就真的很難說了。

目前臺灣IC的運用主要在於資訊產品,約佔65.6%,其次是通訊產品的15.6%。在製程技術上,0.35微米及0.25微米佔了77%。吳珮如指出,中國短期內將漸漸有能力接手0.35微米及0.25微米的設計、製造市場,臺灣廠商唯一的路是往更高階的設計路線前進,否則大概只有眼見市場被搶奪而失去競爭力。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