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電信產業的多事之秋,裁員、重組、購併風潮一浪高過一浪,尤其正值全球經濟景氣低迷不振,讓電信市場出現了激烈的整合淘汰時期,其中不少業者為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獲利並擴張業務版圖,企業尋求合併以求生的激情戲碼短期內將不會停歇。

此外,技術也不再是支撐電信市場生存的主要力量,反而擁有經濟規模市場占有率才是經營關鍵,因此近來包括朗訊、思科、阿爾卡特、北電網絡、易利信等電信設備大廠近來紛紛出售其不具市場魅力的部門,並專注於具核心競爭力的業務;而部分電信業者則意欲購併對手吃下市場達到經濟規模營運的目標。

因此諸如阿爾卡特意欲併購朗訊、朗訊將光纖部門出售給日本古河電工及美國康寧、北電網絡關閉旗下DSL部門、飛利浦停產手機及近來的Sony Ericsson成立、摩托羅拉與西門子考慮部分業務合併等,皆是屬於這個電信新世代的產物,總之,大勢所趨,合併及重組的號角已響起,是敵是友的模糊戰局將讓電信市場生態更加撲朔迷離。
Sony Ericsson意圖染指手機桂冠

從年初將手機製造業務以發包方式委外給新加坡給Flextronics生產、經歷裁員22000人,到決定與日本Sony公司合資成立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手機公司,一連串的重大決策與變革,讓這家擁有125年歷史的百年老店-易利信成為今年手機產業最誘人的目光焦點,而「易利信何去何從」的問題也再度被搬到檯面上來討論。

回顧易利信的歷史,這已不是第一次危機,易利信曾在80年代就因個人電腦的出現而嚴重受挫,但當時易利信很快就轉進行動電話市場領域,並迅速取得領先地位;不過,這份榮耀持續不到五年,手機業務已在去年造成22.8億美金的虧損,全球市場佔有率則衰退到10%,全球排名是第三,在此同時,競爭對手諾基亞則一舉衝到30%的市佔率,並穩坐手機龍頭寶座,直接挑戰易利信在手機產業的地位。

為了捲土重來,易利信選擇與日本Sony合作進軍手機市場,希望藉由Sony專長在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設計與行銷,加上易利信的研發團隊、銷售通路等優勢,目標在五年內奪下全球行動電話市場龍頭寶座。看好此一夢幻組合的電信業界人士指出,或許與Sony的合作就是易利信在手機市場的最後一線生機。

一方面過去手機市場重在通訊需求,隨著手機市場普及率已近飽和,未來手機市場的銷售將由行銷、定位與加值三大要素決定,而Sony專長的行銷心理學能為易利信加分,以截長補短的方式來創造雙贏。另外,則是專業分工已走向國際化的趨勢,從製造、行銷、生產、客服皆由專業公司負責,因此Sony Ericsson未來只需打一場行銷品牌的勝仗,便可輕易取得手機業務的領導地位。

不過,仍有不少分析師及市場人士並不看好Sony Ericsson的未來,首先以去年全球行動電話市場佔有率來看,易利信出售4300萬支手機,全球市占率約10%,而Sony則銷售750萬支,不到2%,雙方合併後仍落後在領導廠商諾基亞(30%)、摩托羅拉(14%)之後。

再談到易利信於今年4月宣布與Sony各自持股50%成立Sony Ericsson新公司,到10月1日新公司正式運作以來,不但誰為決策主導者仍尚未釐清,且未來新公司的營運方向、中文名字甚至手機品牌也未確定,讓人質疑新公司的未來是否仍如預期一般樂觀。而Sony Ericsson正式成立後,也只發出一篇新聞稿聲明,初期以易利信、Sony雙品牌經營為過渡,待整合2家手機業務後,最快明年第二季可推出全新手機品牌,鎖定3G手機為主力市場。

因此,儘管對這家百年老店而言,一連串激烈的重組改革措施極具魄力與張力,但是,由於全球經濟持續走緩,易利信能否重拾在手機產業的雄風,以及將事業重心回歸到原本專精擅長的局端設備和通訊技術研發、搶下WCDMA及CDMA2000的電信設備商機,全看易利信為改造組織所下的猛藥。
摩托羅拉、西門子考慮結合互盟其利

除了Sony Ericsson順利於10月1日成立吸引電信圈人目光外,近來市場傳出摩托羅拉、西門子也考慮部門業務合併的消息也讓人深思,根據華爾街日報指出,摩托羅拉與西門子正進行協商,計畫將無線通訊設備業務或手機業務合併設立新公司,合作金額約在200億至250億美元。

誠如先前提過的,電信產業是必須與全球市場競爭的行業,再加上電信設備大廠對於研發費用的支出更是只增不減,因此必須達到市場經營規模,甚至取得龍頭地位,才能讓電信公司獲利。由於摩托羅拉、西門子在無線通訊設備市場上皆屬於二線廠商,居於諾基亞、易利信之後,為了讓兩大超級品牌結合、與前二大領導品牌一較高下,摩托羅拉與西門子的水平合併機會很大,且合併後的企業規模及市場也將倍增。

另外,從近一年來電信產業裁員風波不斷來看,摩托羅拉已因手機業務虧損、半導體需求降溫等景氣低迷影響,在個人通訊部門至少已裁員1萬2000人,而西門子也曾於4月裁撤行動電話手機廠2000名員工,因此藉由合併的動作或許能讓雙方在更競爭的經營模式中存活。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