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D智慧城市防救災平臺可以視覺化方式呈現,例如在災前,結合建物材質、建物年齡、地震帶分布,模擬當地震發生時,可能發生建物傾倒的高風險潛勢地區,供城市管理者加強災防準備。

圖片來源: 

國研院國震中心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研院國震中心)今天(11/16)發表5D智慧城市防救災平臺,可匯整建資訊模型、衛星影像圖、空拍機影像等多項資訊,建立城市的數位分身,應用在防災減災及災後救援工作。

目前常見的城市地圖多是2D平面圖,若結合立體建築物可呈現3D城市立體圖,4D則再進一步結合其他資訊,例如在地圖上呈現地震波隨時間變化,而國震中心發表的5D智慧城市防救災平臺,強調能整合更多元資訊,作為城市防災救災之用。

這個防救災平臺是以地理資訊系統為基礎,可匯整多種三維圖資,例如建築資訊模型、衛星影像圖、光達點雲、空拍機建模模型等等,宛如建立城市的數位分身,增加虛擬城市在防救災工作的實用性,特別是在地震的防災救災應用上,背後整合國震中心的土木工程知識與演算法,如結構監測系統、臺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自來水系統地震風險評估工具Twater等等。

國研院國震中心研究員王仁佐表示,這套平臺目前仍在整合多元的資訊當中,需要各地方政府支持,才能整合更多資訊。該平臺可應用在災前、災中、災後,例如在災前,結合城市的市政資料,如震帶位置,加上建物結構資訊、建物年代、材質等等,透過結構動力模擬分析,在地震發生前進行災害損失評估,以演算法模擬推估,當地震發生時,哪些建物可能因此傾倒,為災害的高風險潛勢地區,城市管理者優先針對該地區加強防災減災工作,例如補強結構較弱的建物、橋樑、防災演練等等。

這套平臺還可整合城市的管線系統、大眾運輸系統、電力備援系統、醫院、警消單位等等,或是呈現城市各地的硬體設備狀態,作為維護檢修的依據。

在發生災難的當下,可供管理者快速推估災害造成的損失情形,快速擬定救援策略。王仁佐表示,平臺可以根據災害發生後,陸續回傳的資訊進行修正調整,讓害損情形貼近真實情形。

至於災害發生之後,該平臺還可搭配無人機,在震後派遣無人機到災害地區拍攝即時影像,將實際的災害情形整合到5D防救災平臺,讓救災指揮中心擬定救策災策略。王仁佐以地震為例,許多建物可能不是完全傾倒,而是結構受損,透過空拍機近距離拍攝,先派遣土木工程人員暫時補強建築結構,避免在救援時因餘震再造成傷亡。

災後結合無人機空拍回傳影像,讓救援中心快速瞭解房屋受損情形,調整救災布署(圖片由國震中心提供):

這個平臺還可整合城市中的IoT物聯網,如同神經網路蒐集各個機能的運作資訊,整合到單一平臺,建立更真實的智慧城市防救災平臺。目前國震中心與桃園市府合作,將這套平臺應用在桃園市社宅地震防災上。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