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康國際是做什麼的?

如果儲存是病痛,那麼飛康國際就是治根的藥!這裡有個有趣的地方,就是我們治的是企業儲存的「病根」,而不是「病體」。

這有很大的差別。透過儲存管理的軟體,可以幫助企業實際解決儲存問題,因為現在的企業只要儲存容量不夠,就是加買容量,這不是治根,只是治表。事實上,選擇加買容量的企業還沒有學會如何有效管理資料。為什麼你的工作生涯似乎總離不開儲存和軟體?

我創業至今已經十幾年了,我對這個產業有兩個很深的體認。第一是軟體事業比硬體事業容易經營;第二是軟體的客源比硬體穩定。

為什麼軟體事業比硬體事業好做?有一點值得探討的是,硬體的規格變動得很快,原廠一旦來不及跟上,很快就會被其他人取代。軟體本身就帶有解決方案的色彩,而且市場的變化不那麼快,就算有些小幅的變動,軟體廠商只要寫個driver就可以升級,所以軟體事業比起硬體事業容易經營得多。

同時,軟體的客源也比硬體穩定。我們拿微軟的例子來說,使用微軟平臺的人不容易接受Linux,所以創造出來的利潤相當可觀。所以飛康在創立時,就以「storage network infrastructure software」為定位,試圖用有別於業界的技術,把客源先穩定下來。到目前為止,我們確實做到了。飛康國際成立一年後就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原因是什麼?

飛康國際可以說是實施了「反併購」。在書面的合約上,是美國NPI這家公司買了飛康國際,但是實際上,卻是飛康國際併購了這家公司。NPI是美國從事gigabyte乙太網路交換機的廠商,飛康國際在今年8月23日買下NPI 70%的股份,而且當天就在美國納斯達克股市掛牌上市。

飛康國際在這場併購中,不僅獲得納斯達克上市的資格,同時市值也立刻暴增兩倍。到目前為止,飛康國際還有60多億美元的資金,未來將投資在經營策略的實踐,以及推動亞洲、歐洲、美洲的儲存業務。對許多想要「借殼上市」的廠商,你有什麼建議或看法?

飛康國際剛好趕在美國911之前完成,現在想要進入市場吸收資金本來就不容易,更何況是因為911而受傷的美國?短期來看,如果真有廠商要採用這種「借殼上市」的方法,可能要考慮實際的市場狀況。不過相反的,對已經上市的公司來說,就要更小心謹慎的度過景氣的難關。哪些地區是飛康的業務重點?又有哪些垂直市場是專注的對象?

美國911以後,需求一定會有影響。坦白說,全球主要的成長還是來自於亞洲,目前飛康在中國、臺灣、澳洲、日本、韓國五個地區已經設立分公司,目的就是亞太區飛快成長的儲存市場。例如儲存服務供應商(SSP)、網路資料中心(IDC)、多媒體、金融業等,都是成長比較快的領域。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