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碁第一次比較大動作的轉型,是在1989年。當時主要是將組織改成多利潤中心,以及推動「天蠶變」的改造工程。不過根據施振榮的說法,這些工程稱不上是改造,而是精簡規模(down-size)或結構調整。1992年,宏碁才把生意模式修改過來,改為「速食店模式」與「主從架構」。
2000年12月26日,離新世紀還有6天,宏碁宣布全球的轉型計畫。施振榮以一句「要命不要臉」,表達宏碁轉型的巨大決心。相隔316天,施振榮自命新宏碁首席建構師(cBA,chief business architect),率領王振堂、江博文、張善政、顏維群、吳治平、吳國維、張光華、謝金全、陳其蒼、劉家雍等10名高階主管,共同推動新宏碁的巨架構、微服務。施振榮像「神」?
在第一層接觸轉型的主管心目中,施振榮像「神」。「我們看到的只有一小塊,可是施先生看到的卻是最高最高的等級。」一位參與轉型決策的主管說。
施振榮曾說:「企業改造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層次最低的,是從原來的流程擠壓效率;其次是簡化或改善流程;第三種是改變組織架構;最高等的是建立新的經營哲學」。看來,這一次是最高等的改造了。為了改造,這11位成員必須不時的開會討論「變法圖強」。新宏電總經理王振堂說:「施先生的母親施陳秀蓮說,宏碁做不好不只是企業責任,同時也是社會責任。因為宏碁有40萬的股民,我們必須要照顧他們。」
組成「11人決策小組」,施振榮是有目的的挑選。「11人決策小組」收集相關資訊,並且了解最新趨勢、驗證未來需求,同時,來自各個領域的決策小組,也累積來自各個領域的創意思考和經驗,以便完整的整合新服務觀念和組織架構。他們說:「施先生和宏碁都『撩落去』了!」
施振榮曾經為了讓公司與員工有更大的成長空間,接任董事長一職後曾經許下承諾,「如果宏碁連續三年營收成長率未達15%,我就提前退休。」
1992年,因為宏碁的連年虧損,因此施振榮向董事會辭去董事長一職。但是這項提並沒有被通過,施振榮被挽留了下來。多年來,他一直是整個宏碁集團的支柱,也因為他個人的獨到見解,因此多次入選為最有影響力的企業領導人等。這一次宏碁二次創業,施振榮當然要「撩落去」!來自各地的11雙手
為了讓二次創業順利可行,施振榮特別從各地找來了IT人才,不定期的召開會議,只要這11位「密探」得知任何消息,都必須整理後再呈報小組知道,以便鋪好宏碁未來最適合走的路,為了宏碁的二次創業,施振榮可以說是卯足了勁在各地調兵遣將。
除了施振榮、王振堂、江博文這三位原本就主掌宏碁運作的舵手外,2000年加入宏碁的張善政、曾任職於外商公司的劉家雍,還有來自入口網站「蕃薯藤」的吳國維等,都是IT產業的一時之選。一位不願具名的「密探」說:「施先生的目的就是要吸取各方的經驗,看看別人,想想自己。」
宏碁在改造的過程中,多次在汐止總部,可容納40人以上的會議室召開。由於先前宏碁集團子公司眾多,為了參與宏碁的轉型計畫,許多子公司的負責人戲稱:「白天在子公司上班,晚上到總公司報到。」可見會議的集中與重要性。
為了讓旗下子公司、各地分公司了解宏碁的轉型,在臺北向各地媒體簡報完轉型的「微巨」架構後,施振榮、王振堂、江博文等人將開始展開「下鄉之旅」全省走透透。目的就是為了向各地的員工、主管宣示確切的轉型計畫。在臺灣本地完成宣導後,「微巨」才會開始像海外出發。
57歲老帥御駕親征
算算宏碁也有27歲了,3年後的而立之年,宏碁要讓面目全部改觀,從製造業轉型成為服務業。為了這個轉型,施振榮告訴下屬:「我也要開始跑客戶了。」1944年12月18日生的施振榮,這次為宏碁卯足了勁。
一位參與決策過程的主管說:「這次宏碁不是只有小幅度的變化,而是裡裡外外重新打造、徹底改變體質。」宏碁把旗下五個子單位「合一」,王振堂說:「安碁、太碁、元碁加起來就有300人、宏科900人,加上宏電的260人,在臺灣整併了1500名員工。」而且,「等到整個服務體系都確定下來後,新宏電會開始缺人。」一句話化解外界對裁員的疑慮。
施振榮口口聲聲說這一次是宏碁「第二次的集體創業」。和27年前不一樣的是,當時僅有邰中和、黃少華、林家和、施振榮、葉紫華五人創業;27年後,資本額成長了4萬倍,為宏碁抬轎的人則增加到11人。對新宏電來說,現在只是「early stage」,2002年3月服務啟動以後,宏碁才真的稱得上是「enabler」。屆時,也是宏電向40萬股民交成績單的時候。
熱門新聞
2025-02-05
2025-01-31
2025-01-30
2025-02-03
2025-02-05
2025-02-03
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