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科技顧問組計畫推動「科技人才培訓及運用方案」,結合印度軟體與臺灣硬體,以進一步提升臺灣資訊產業水準,創造雙贏的市場局勢。這項計畫初步估計將引進數千名印度的軟體人才,在雙方的合作上也將著重於IC設計及嵌入式軟體研發上。

行政院政務委員蔡清彥表示,臺灣為硬體製造及半導體產業首屈一指的大國,但軟體產業卻不發達,這方面的人才也相當稀少。

至於印度方面,則是世界上最大的軟體代工國,近幾年來更傾全國之力培養軟體人才。引進印度軟體人才,可彌補臺灣在軟體技術上的不足,以及長年來在大型軟體開發上的欠缺,以期帶動國內軟體產業的發展。肥了硬體製造,瘦了軟體研發

蔡清彥表示,臺灣過去在製造的蓬勃發展,導致畢業的優秀人才多半投入該產業,相對的軟體研發在市場上則受盡冷落。反觀印度地區,由於教育訓練上的差異,除了英語的優勢外,印度人在獨立思考及數理邏輯上也有良好的訓練基礎,在發展軟體開發流程管理上具備十足的優勢地位。

他表示,臺灣在軟體研發上的不足,可從國際市場上的缺席窺見一斑。在國際市場上,大型軟體幾乎全為外商的天下,如甲骨文(Oracle)、微軟(Microsoft)等,臺灣廠商在軟體的開發能力上似乎處於較為弱勢的地位。

為了帶動臺灣軟體產業的發展,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希望藉由引進印度人才的機會,吸收印度的軟體開發流程管理及軟體人才教育訓練,帶動臺灣軟體產業發展。未來雙方在合作的模式上,將以臺灣硬體結合印度軟體的模式,積極發展IC設計或嵌入式軟體,人才的運用也會以團隊為主。

科技顧問組人員表示,據了解近年來臺灣平均每年引進三百人次的印度軟體人才,其中主要為學校和研究機構引進。各國紛紛修法,吸引印度軟體人才叩門

蔡清彥表示,印度軟體產業聞名全球,舉例來說,印度人才在全球軟體委外開發上,其市場佔有率高達二成。還有數據顯示,全球前1000大的公司中,有200家是由印度軟體公司來提供資訊服務。

印度從10年前就開始傾全國之力培育軟體工業及人才。根據資策會的資料,在全球49家通過SEI CMM(國際軟體業能力成熟度模型認證,由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所制定)第五級(最高級)的公司或單位中,印度就占了24家,這項結果充分顯露出印度軟體產業的能量。此外,印度軟體產業出口金額,在公元1999年為39億美元,預估到公元2008年,將可挑戰500億美元。
 
蔡清彥指出,印度每年約可培養出7.5萬名優秀的軟體工程師,全球各國為了引進印度軟體人才,也採取積極的手段吸引這些工程師前來。例如美、英、法國都修法放寬居留或工作簽證規定;德國則給予相關人才特別簽證,並透過獵人頭公司(head hunter)長期在印度尋找優秀的軟體研發人員;至於日本在去年也宣布將引進1萬名印度人才,為該國軟體研發注入新動力;新加坡和中國大陸則透過不同的作法來吸引印度軟體人才。至於臺灣,也由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拋磚引玉,研擬「科技人才培訓及運用方案」,加速引進印度軟體人才的腳步。中文市場借大陸,世界舞台看印度

蔡清彥指出,臺灣地區考量人才技術以及研發費用上,若要發展中文軟體市場,則需藉助大陸的軟體研發人員;至於進軍世界軟體市場上,就必須仰賴印度軟體人才。

為了引進印度軟體人才,行政院科顧組在日前已邀集廠商代表及專家學者,舉行第一次座談會,取得初步共識。目前則著手進行市場調查,了解業界對於相關軟體人才的需求程度,然後根據業界實際需求人數,進行更深入的引進規畫。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初步估計,臺灣產業界會需要數千位相關軟體人才,而科技顧問組會在近一、兩個月內就會擬出較具體計畫。臺灣資訊人才還在缺血中

蔡清彥表示,根據電機電子公會統計,未來五年臺灣將缺5萬名資訊人才。雖然教育部一聲令下,明年新增550個大學教師員額中,有137個屬於電子、資訊、通信領域,又額外給了85個系統設計、通信、光電的教師員額,但這方面的人才仍很缺乏。

蔡清彥表示,為全力推動我國軟體產業發展,科技顧問組提出大型軟體計畫,其中包括在電子化政府方面,未來五年將投入新臺幣290億元經費,完成軟硬體的架設,預料可帶動臺灣軟體市場的需求成長。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