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去年剛得到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正是有最多資源和機會可以拍電影的時候,為什麼會選擇投入網路動畫的領域?
我經常跟朋友聊到科技和人文的融合,我認為現在新工具和知識的進展已經到某個程度,使得人文和科技不能再分工,應該整合成一體,和人的生理、心理狀態一樣保持平衡。我覺得這是這個時代應該要做的事。你對網路、Flash、動畫的可能性與想像為何?
很大,往前有非常非常多可能性。跟電影比起來,網路這個工具的可能性多很多。電影拍出來只能放在電影院裡演,只能拍兩、三個鐘頭的東西,為什麼?因為你不可能坐在電影院超過3個鐘頭,呆不住,應用上面也會受限,這跟電影這個工具相對應的經濟模式有關。
電影的限制其實很多,講穿了就是所有技術都是限制,100年前電影是你的新工具,現在是你的限制。譬如說以前的媒體拍電影、寫文章,敘事都是線性的,一個單線,但是現在網路媒體可以平行發展;譬如看電視新聞,6點15分就看不到前15分鐘播過的新聞,網路是不會這樣的,你沒看到也不會miss掉。我很同意吳作樂(宏遠育成董事長)說網路是「新的文法」。我們在網路上嘗試的「平行敘事結構」,就是創造新的敘事文法,同樣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觀察角度,10個朋友去看同一件事情,每個人會有不同的詮釋,換句話說,網路可以呈現更貼近生活的樣貌。您曾經提過您並不同意網路強調「互動」與「虛擬」的概念……
互動是一個人生活現象之一,基本上我覺得大家對「互動」有個錯誤的理解,好像到了網路上內容作者要聽從讀者的命令才是互動,這是錯誤的。其實內容作者並不希望左右讀者,所以讀者也不必要左右內容。我的基本想法是「參與而非互動,虛構而非虛擬」,所以互動與虛擬的概念很簡單,完全跟字面上講的相反,用這個概念去想,互動就是更單向。
戲劇本身不是互動,所以牛奶糖家庭(www.miluku.com)採用平行多元的結構,因為戲劇本身發生的效能,其實是生活的,真實生活發生的戲劇性是超過戲劇的。譬如911,飛機撞世貿,很像好萊塢的爛電影,如果你拍跟911同樣的情境,沒有人會覺得好看,因為好萊塢的戲劇通通沒有想到,這個故事成立的因素是有十幾個人不怕死。你如果沒有想到這一點,這個故事就完全沒辦法成立,沒有想到這一點,這個故事就不好看,所以觀眾會說「啊…這個騙人」。
所以你越講玄妙的東西就越需要更真實的基礎,讓這個東西有說服力,不能說我是抽象派,完全沒有說服別人的責任,人的想像力與說服力是相輔相成的,不能被相信的虛構是沒有用的。
所以我認為目前網路這些工具有很多空間沒有被開發,不能用過去的方法去預估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應該了解這些工具的特性,從特性去預測未來,不能說預測未來是互動戲劇,我覺得這是太大膽的假設了,是沒有經驗的假設,很多都失敗了。你覺得miluku家族或網路動畫的經濟模式是什麼?
經濟模式我認為自然就會產生。如果好好使用這個工具去發揮科技的效能,就會產生價值。這個價值會跟另外的價值交換,產生新的規則。譬如說參與的人的量,如果擁有參與人的量,就可以跟別的價值做交換,這是更直接的經濟型態。以前就是唱片要換算成賣多少張,什麼時候看到利潤,而去拿捏宣傳等支出分配的方式,以前有這個限制,現在沒有。我個人不擔心,我認為如果有價值,經濟型態隨時會形成。
很多經濟行為因為數位科技的效能,一定要從新來過,重新訂遊戲規則,這個周期越來越短,頻率越來越高,新工具產生越來越快,我們怎麼樣去適應常常會有的新狀況?去調整現實的看法?創造新的經濟模式?這才是互動。
miluku的營運模式為何?
首先是流量,然後我們會帶進廣告的概念。廣告過去就是平面或立體,立體就是電視,過去大案子經過廣告公司與廣告主的來來去去,放在電視上播,成本要上千萬,電視上還有限制20秒、30秒……,如何把這些訊息順利地傳遞出去,這些訊息不見得是不好的,有些廣告做得比節目好看,廣告與節目現在沒有那麼大的區別,網路跟數位科技工具可以不必去分這個東西,這種可能性是沒有限制的。很多人談到臺灣電影發展的困境,是發行體系的問題,網路的出現有沒有辦法改變這個狀況?
臺灣電影不進步的原因太多太多了,電影發行的問題是一個後果,不是原因。做一個好的產品,一定有方法讓它的價值出現,現在有網路,有數位科技的工具,有很多方法,但是最怕用過去的方法硬套上這個新工具,那就可惜了。因為過去的方法不會用到使用新工具的優點,只會用到過去舊工具的缺點,所以目前有很多誤解是這樣帶來的,以為新的科技可以做某種特別的魔法或魔術,並不是如此。
熱門新聞
2025-02-05
2025-01-31
2025-01-30
2025-02-03
2025-02-05
2025-02-03
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