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容2001年以前的中國企業資源規畫(ERP)市場,就像是掛在樹上的紅橘子,看上去是紅的,吃起來卻是酸的。根據市調機構IDC統計,1997年,整個大中華區的ERP市場規模達到7840萬美元,一直到2002年,大中華區的ERP市場,將以29.5%的年複合成長率增加。

另一家市調機構AMR Research的統計,ERP系統在整個大中華區企業的預算比重上,從2000年的42%滑落到36%。供應鏈系統(SCM)由30%成長到38%;而客戶關係管理(CRM)則是佔企業18%的IT預算。

中國用友軟體產品總監鄭雨林就說:「雖然這幾年中國的ERP市場成長很快,但它卻是一個越來越國際化的市場。」就在前不久,中國方面通過一項法案,國營企業(SOE)導入ERP系統,可以減稅10%。這對國際、臺灣、香港、中國的ERP業者來說,2002年將是ERP的豐收年。
計畫經濟就是大ERP?

IBM全球資訊服務事業群總經理金其年說:「其實計畫經濟不是什麼壞事,它本身就是一個由政府在主導的大型ERP系統。」也就是說,從開始實行計畫經濟開始,中國政府就必須將各地回報的經濟狀況、供需情形、各項預算做統一的管理,這其中,就是現在各企業ERP的雛型。

中國的國營企業要導入ERP,事實上只是把原本統一運作的方式開枝散葉,把ERP的數位神經性格延展到末梢中小企業。金其年說:「中國這麼一個ERP的大餅,臺灣和香港的ERP業者是最有機會衝鋒陷陣的。」導入成本仍是最大考量

從1998~2003,包含臺灣、香港、中國在內的大中華區,ERP市場規模將從8450萬美元成長到2.43億美元。這樣的市場規模或許不是因為企業大量採用而商機蓬勃,早期可能因為導入成本過高,因此讓市場「看起來」成熟。

ERP是一項成本極高的系統,沒有一家ERP廠商可以拿出一套通用的成本控制指南做為標準。舉個例子來說,如果ERP套件的成本是200萬美元,加上安裝、施工、遷移的成本以後,通常必須再向上增加3~4倍,這也是為什麼一般企業知道ERP的重要,但是卻望而不前的原因。

中國的ERP市場,1998年是一個分水嶺,從1998年到現在,中國ERP市場年年成長,國際性的廠商包庫SAP、Oracle、Baan、JD Edward、People Soft等,都已經進入中國。臺灣則有鼎新、普揚、資通等廠商,再加上香港方面的ERP廠商,2002年中國ERP市場不熱鬧也不行。成熟橘子?海市蜃樓?

大中華區的ERP市場確實越來越國際化,一般被視為「洋勢力」的國際廠商,卻是教育大中華市場的頭號功臣。「沒有SAP、Oracle這些國際性的軟體巨頭,中國ERP不會成長得這麼快!」金其年說。

根據中國賽迪公司(CCID)統計,大型企業比中小型企業更容易接受ERP,已經實施ERP的佔25%,正在實施的佔9%,準備實施的佔46%,另外還有20%沒有計畫導入ERP。除了大型企業,中國還有近500萬的中小企業,ERP根本不是海市蜃樓,而是即將甜透的紅橘子。神州數碼之所以結盟臺灣鼎新電腦,為的就是即將成熟的中國ERP商機。

在這塊逐漸擴大的市場中,臺灣、香港ERP廠商因為定位特殊,因此可以擁有較好的位置。IDC分析師認為:「高階ERP,最需要的是服務。」而向來以高階服務為主的國際廠商,不容易在服務快速擴張。在中低階的ERP服務中,反而因為定位不同,給了臺灣、香港ERP業者商機。

「2002年,中國ERP的盛餐時代就要來臨!」鄭雨林說。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