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受業界撻伐、實行了5年的「戒急用忍」政策, 11月7日行政院院會終於通過鬆綁。未來政府對於臺灣廠商赴中國大陸投資,將採取「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新政策。

新政策將投資額度限制以及審查標準放寬,主要特色首先在於簡化大陸投資產業分類,將現行「禁止類」、「許可類」、「專案審查類」三項,簡化成「禁止類」及「一般類」兩項。

在投資金額限制上,調整了大陸投資累計金額與比例上限,個人與中小企業的投資累計金額上限,由新臺幣6000萬元提高到8000萬元。

此外,在審查制度上,原本只要超過300萬美元就得提報投審會嚴格審查。未來,累計投資金額在2000萬美元以下者,將採簡易審查。廠商只要以書面呈報文件,一個月之內若沒有駁回,申請案便自動許可生效,不再曠日廢時。而2000萬美元以上者則將送交投審會作「專案審查」。這個部分的審查標準較前者嚴格,並會針對少數影響重大的案件,提報行政院會召開跨部門會議審查。

新制度簡化事前審查的程序,但對於事後管理相當注重。對於2000萬美元以上的投資案,將會要求廠商定期函報財務報表等資料,並加強追蹤資金流向。

在新制中特別針對資金回流的機制作了一番設計,未來會透過加強發展OBU成為海外籍大陸臺商資金調度中心。此外也透過匯回資金扣減投資累計金額及稅賦減免的方式,鼓勵企業資金回流。

資策會情報中心主任詹文男:只是化暗為明,實質幫助不大

戒急用忍政策鬆綁對臺灣資訊業者投資中國的行動是否有幫助?關於這點,資策會市場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主任詹文男表示:「在政策鬆綁之前,臺灣資訊業者早已透過各種管道投資中國,包括電腦零組件、周邊等廠商,該去的都去了。現在允許直接投資,充其量只是化暗為明,實質幫助並不大。」

不過,對於這個政策本身,詹文男還是持肯定態度,他說:「至少這代表政府終於採取了務實的態度來面對大陸投資問題了。」

不過,詹文男也強調,在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競爭底下,其實官方很難透過投資管制來達到限制的目的。特別是現在許多廠商都已經國際化很深,都很懂得利用國際資金調度、轉投資等方式,達到投資目的,政府其實很難真正管制到廠商。

不過是不是化暗為明之後,廠商未來就會循這樣的管道到大陸投資,詹文男認為未必,他表示,廠商在作投資時,自己會針對風險及效益的評估,由於在新制度下,政府對於投資個案的監控還是很嚴格,包括財務報表透明化等等,如果循新制的管道,仍然讓廠商感到縛手縛腳,廠商還是有可能繼續採取透過第三地轉投資等其他辦法。

詹文男認為,在現在全球化競爭的環境中,政府想要留住廠商,一味的限制是行不通的,如果政府真的希望留住廠商,應該多花點力氣把國內的投資環境做好,讓廠商在做全球運籌布局的時候,自然而然把臺灣當成其中一個重要的戰略據點。

至於要如何讓臺灣廠商願意留在臺灣,詹文男表示,政府可以努力的方向有很多。舉例來說,對資訊業來說,人才是一個重要的關鍵,目前臺灣對於中國大陸以及僑外人才的出入境是有嚴格限制的,所以當廠商需要更多人才的時候,只好到別處去找。然而如果希望臺灣成為產業的全球研發中心,人才出入境的限制的政策就會是一個很大的阻力,需要重新檢視。

回歸到投資中國的問題,詹文男談到,臺商現在最迫切需要的倒不是投資額度放寬的問題,他們更需要的是充足的投資資訊,如:中國大陸當地的法令、投資風險評估報告,甚或是實質的產業輔導體系、臺商協調單位等。這些才會真正對臺商在大陸的發展有實質、正面的幫助。畢竟,當臺商能夠搶到市場、賺到錢,才能去談將賺的錢導流回臺灣的問題。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