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當選理事長,可否請你談談你任期內將推展的計畫?

臺北電腦公會成立後,從陶鴻傑、林榮生、施振榮、侯清雄、到施振榮、劉瑞復幾任理事長,一直非常積極的進行有組織的培訓相關人才,會員人數也積極擴大當中,這屆新的理監事會我們的代表性已經拓展到半導體、光電通訊、通路、筆記型電腦等產業,不論從兩岸、國際、或是產業的角度來看,公會的代表性比以前提高很多,我想這是比較特別的地方。

至於未來的計畫,就像我在交接致詞時說的,除了繼續加速培育人才以外,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思考如何讓臺灣的IT產業更壯大?這是最重要的目標。尤其現在受國際影響,國際IT產業景氣低迷,產業界更辛苦,要怎麼讓公會發揮力量更加重要。我認為,臺北電腦公會可以在產業政策以及在兩岸關係上發揮一些力量。可否談談比較具體的內容?

我認為政策的引導對產業的發展可以適時發揮很大的槓桿效果,所以公會未來會發揮產業代言人的角色,多多為政策提出建言。以美國為例,從80年代開始,美國加州的電腦製造業優勢就逐漸被臺灣所取代,到了90年代,PC製造的重鎮已經完全轉移到亞洲來,不過在柯林頓政府上任後,加州在政策引導下,又成為IT產業的重鎮。同樣的,臺灣也面臨美國先前面臨的問題,臺灣未來能做什麼?公會能發揮力量,擴大建言通路,讓政府知道業界需要什麼。這個部分公會在11月中就會成立一個委員會,讓政府有一個可以諮詢業界意見的管道。

另外,公會旗下的會員已經高達六千家,勢力非常龐大。其中已經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比例在大陸設有據點,然而受限於政治環境,臺商在大陸都是單打獨鬥,公會可以代勞,為替政府照顧臺商。我們計畫以同業公會的身分,在大陸成立服務性質的公司,提供臺商從事商情調查或是相關的法令咨詢,讓臺商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甚至免去政治紛擾,為臺商與大陸官方進行接觸或溝通協調。如你所說,公會會員已經有相當大的比例赴大陸發展,你如何看待政府的兩岸產業政策?

根據我的經驗,如果在臺灣完全基礎不好,臺商到了大陸還是二等公民,不論是官方或民間,都沒有人願意跟你談。所以,無論如何,把在臺灣基礎經營好還是最重要的。

我認為,政府確實比過去重視產業界的意見,但是對產業界的了解明顯不足,產業政策往往偏重政治面的考量,忽視經濟面的需求,這是最需要突破的一點,我認為產業政策不應該再由陸委會的官僚主導了。政府應該學著用產業界的思考方式來看待產業政策問題,否則如何談有效管理?

官員往往由表面的資訊做政策判斷,但這不代表事實,不僅對大陸,在臺灣,公會也應該扮演一個橋樑,讓政府與產業界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舉例來說,赴大陸的臺商可以區分為兩種,一種是「來料加工」,一種則是著眼於當地的內需市場。政府對這兩種型態的業者,在政策上一視同仁,一棒打死、通通限制的作法是錯的。

因為來料加工業者到了大陸,還是要做出口,他們只是像先前赴東南亞投資的臺商,要利用當地廉價的製造成本,別的地方便宜,就會再移到別的地方去,沒有必要用戒急用忍政策規範。你剛剛提到也要讓臺商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個可不可以談談?

舉例來說,目前有不少人一窩蜂到大陸去投資半導體,但是,我認為目前還不是赴大陸投資半導體的時機。據我所知,目前大陸至少就有12座以上的晶圓廠要賣,現在大陸發展半導體的環境還是不如臺灣,畢竟從infra-structure或是經濟環境,資本市場的配合條件,大陸還是不如臺灣,現在即使是有政府支持的晶圓廠還是賠錢。

所以,臺商赴大陸投資,問題不在於政府開不開放,而是有沒有效益。這就牽涉商情蒐集,還有對當地環境了不了解的問題,這也是公會為什麼也要到大陸設置據點的原因。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