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榮總中正紀念堂車來速急門診於5月17日上線,靠著動線分流、IT系統同步和診斷碼套餐,以及大規模採檢經驗,發展出問診、領藥、採檢一次到位的醫療服務,民眾不必下車就能完成採檢。

圖片來源: 

臺北榮總

5月17日,臺北榮總「車來速」防疫急門診正式在中正紀念堂上路。這個將看診、領藥、PCR採檢3大流程集於一身的一站式醫療服務,至5月22日下午、短短不到一周,就累計1萬多人來採檢,平均一天檢驗近1,800人,動線流暢更獲好評。臺北榮總是怎麼做到的?

關鍵1:設計4條動線分流處置

臺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是車來速急門診的一大推手,他親自揭露了車來速的成功關鍵。第一是分流的動線規畫。他指出,團隊設計流程時,畫分出4線道,先分流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民眾。比如,1號線道專收徒步行人,2號則供騎單車、摩托車的民眾看診,3號、4號線道則針對汽車乘客。後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第3線道專門服務2人(含)以下的駕車民眾看診,4號線則鎖定3人以上的高乘載汽車,或有12歲以下孩童的駕車民眾看診,這也是親子友善的車道。

臺北榮總特別將高乘載汽車獨立出來,來自對他人經驗的觀察,「這類高乘載車流速較慢、容易卡住,因此獨立成單一線道,來服務特定族群,」李偉強說,如此就能保持動線流暢。除此之外,臺北榮總還特別加派人力,原本每一線道各由1組醫護服務,但4號線道例外,2組人馬在兩側車窗待命,民眾駛入線道時,只要搖下車窗,醫護人員即可在兩側同時問診、採檢,縮短作業時間。

不管是哪一條分流,臺北榮總在每一個線道上,都規畫了3個關卡。首先是報到、問診,民眾先繳交健保卡給現場人員過卡、確認身份,並提供快篩陽性證明。接著由醫師問診,發送檢驗試管和4聯條碼貼紙給民眾。

完成後,民眾前行2公尺進入下一站,來繳費和領藥。此時,民眾繳交條碼貼紙給藥劑人員,可用悠遊卡、信用卡或現金繳費,之後取得藥品和收據。接受悠遊卡和信用卡的多元支付方式,也是縮短流程的巧思之一。

從第2站再向前2公尺,就到達最後一站,也就是採檢。這一站的步驟也很簡單,乘車民眾不必下車,繳交條碼貼紙後,透過車窗露出鼻子即可讓醫護人員採檢。至此,車來速防疫急門診的所有關卡就全數完成。民眾返家後,可等待簡訊通知PCR檢驗結果,或自行上健保快易通App查詢資料。

臺北榮總將車來速急門診分為4線道、3關卡,線道部分包括行人專用線道、單車與機車線道、2人以下汽車道,以及3人(含)以上或有12歲以下孩童的高乘載線道,每線道都由1組醫護人員服務,第4線道則有2組,在車窗兩側待命。(圖片來源:臺北榮總)

臺北榮總將車來速急門診分為4線道、3關卡,3關卡則包含問診、領藥和採檢,主要採預約制,讓民眾先行填寫基本資料和症狀勾選,加速現場作業。這些事項也於預約系統中說明。(圖片來源:臺北榮總車來速預約系統截圖)

關鍵2:系統資料同步、診斷代碼套餐

除了動線分流設計之外,臺北榮總車來速順暢的另一關鍵是,看診資料預填和診斷代碼套餐組合,這兩者所帶來的加速效益。

車來速急門診服務採線上預約制,每日開放1,200人預約,民眾可從3個時段擇一來看診、領藥和採檢。線上預約的基本資料輸入表單,採取了特別的設計。李偉強點出,這個預約系統,事先列出了後續看診和上傳健保署所需的資料欄位,像是民眾基本資料(如姓名、性別、電話、出生年月日等),快篩狀況,以及症狀,並提供了發燒、咳嗽、腹瀉、關節痠痛等近30個選項,讓民眾勾選。預約系統還針對小朋友,多了一個體重欄位,「這非常重要,它攸關後續看診、開藥的流程加速,」李偉強說。

這些預約資料會上傳到臺北榮總雲端系統,再透過北榮API下載至醫院HIS系統。當民眾依預約時間進入第一關,透過健保卡插卡、核對身份後,醫院HIS系統,會自動將事先填寫的資料,帶入到車來速專屬醫療系統,讓車來速系統的資料與醫院系統同步,來節省現場手動輸入的時間。李偉強指出,這個比對過程非常快,不到1秒就能下載資料、秀在螢幕上,讓醫護一目了然。

除了預約,臺北榮總也開放民眾現場排隊,並當場準備3臺平板電腦,讓民眾在等待時,可先掃描QR Code,登入系統來填寫資料。

這些事先填寫的資料,大大提高醫師現場問診的效率。關鍵是,預約系統上已要求民眾勾選症狀,醫師可直接就這些症狀進行確認,來決定該開何種藥品。

接著就是診斷代碼套餐大顯身手之處。

進一步來說,一般就醫看診、開藥,不僅涉及許多資料要填寫,比如初診病患、首次採檢民眾,得先填寫基本資料,醫師看診、開藥等這一系列醫療行為,還得化為一個個代碼,與基本資料一同紀錄在醫令系統中,作為後續健保申報的依據。

這些代碼包括醫令碼、處置碼、診斷碼、藥品碼等,比如,收取門診掛號費會有一個處置代碼來表示,而根據患者身分和就診方式,也有各自的身分代碼來分類。針對患者的不同症狀,還有專屬的診斷代碼來描述,以及最後,還有針對症狀開立的藥品代碼。

這些代碼五花八門、數量之多,醫院常見的加速做法是,根據特定族群、病症和藥品,比如罕見疾病,設計出專屬診斷代碼套餐,一鍵帶入醫令碼、診斷碼、藥品碼等代碼,省下醫師查找代碼的時間,以及因急忙或勞累造成的人為輸入錯誤風險。

臺北榮總也將這個做法,應用於這次的車來速急門診中。他們先將診斷代碼打包為6種套餐,大人2種、小孩4種,其中,大人套餐還分為A套餐的「呼吸道症狀」和B套餐的「呼吸道症狀加腸胃道症狀」,並根據這些代碼,配置相對應的5日份藥品。而小孩的4種搭配,先以體重20公斤以上和以下來分類,再按照大人的A、B套餐搭配邏輯和做法,而20公斤以下的孩童,藥劑量則減半,因此共有4類(20以上A,20以上B和20以下A、20以下B)。這正是北榮預約系統中,必須事先詢問孩童體重的原因,用來搭配特定一組診斷代碼,以加速配藥和選藥的流程。

臺北榮總根據這些代碼套餐,事先備妥相對應藥品,當醫師問診確認後,就能快速處理醫療代碼,並給予正確藥品。

儘管這些系統上的設計不像車道動線那般顯而易見,卻正是臺北榮總車來速快速、流暢的隱形關鍵。

臺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不分假日至現場指揮、討論,他表示,這次車來速能兼顧速度的原因之一是診斷碼套餐,也就是先將一系列醫令碼、診斷碼、藥品碼等分類,打包成一組組套餐,縮短醫師輸入時間與開藥時間。(圖片來源:臺北榮總)

關鍵3:大規模抗疫經驗累積

話鋒一轉,「這些系統、動線設計,都不是一蹴可幾、憑空冒出的!」李偉強表示,車來速能順利上路,是臺北榮總從過去一次次的大規模抗疫經驗,累積而來的成果。例如,車來速醫療系統,就是以先前開發的系統為基礎,不斷改版、優化而成。

李偉強回憶,去年,臺北榮總進駐苗栗京元電子,對5,000多人進行PCR採檢,當時開發了一套醫療系統處理採檢相關資料,這也是車來速系統的前身。

後來,去年7月,臺北榮總團隊進駐臺北市3大果菜市場,執行大規模採檢,他們分別在萬大市場、濱江市場、環南市場,當天就完成上千人採檢作業、發出報告。在那幾次採檢經驗中,團隊發現,有些民眾並未預約,而是現場排隊採檢。因此,臺北榮總調整系統,改為可執行預約和現場採檢的新版本。

緊接著,去年下半年,臺北榮總承接大規模疫苗接種作業,在中正紀念堂接種了上萬人次的疫苗,也同時修正系統、繼續優化。今年,這些難得的第一線實務經驗進一步擴大,納入了開藥功能,才發展出了車來速系統。「這套系統不是突然冒出一支程式,也不是安裝一支商用程式就可以用,而是累積過去經驗、一路發展過來,」李偉強強調。

這套串起車來速流程的IT系統背後,還有一組默契無間的團隊,在系統上線前後,不斷滾動式更新、維運。這一群人不只是資訊人員,還包括了醫藥護檢人員、行政人員,發揮彼此的專業角度,每天開會討論、調整作法。身為帶頭跑的關鍵人物,所有成員的辛勞,李偉強都看在眼裡。他指出,為了讓民眾採檢更順利,工程師們甚至會趕在半夜修改程式、進行測試。

5月16日,團隊帶著這些知識和經驗,進駐中正紀念堂試營運。他們從無到有安裝電腦、安裝程式,再到實際插卡測試、預跑流程,順利完成部署。隔日正式啟動服務,至5月22日下午短短幾天,累計採檢人數破萬,其中8成都有領藥。這個成功模式,不只是許多醫院的參考典範,也將繼續營運下去,直到疫情趨緩。文⊙王若樸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