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王若樸
專攻醫療影像AI的雲象科技聯手國泰綜合醫院、臺大醫院,耗時4年、用將近40萬張腸道內視鏡影像開發出大腸息肉即時偵測AI,準確率95.8%,近日獲衛福部食藥署(TFDA)智慧醫材認證,已可進入市場。該專案先由國泰醫院專家奠定訓練資料的品質基礎,接著臺大醫院加入,雙院提供少見、醫師難以辨識的病灶影像來優化,模型最終達到近96%的準確率。國泰醫院行政副院長林朝祥透露,國泰醫院健檢中心已在試算,將導入這套AI至健檢中心,來提供更準確、更快速的大腸鏡檢查服務。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也表示,臺大醫院健檢中心也會跟進,用這套AI來輔助醫師、提供民眾更好的檢查服務。
雙醫學中心聯手,2階段訓練模型揪出難以辨識的息肉
臺灣大腸癌發生率居世界之冠,而大腸鏡檢查是有效降低大腸癌發生率和死亡率,但,醫師進行大腸鏡檢查、偵測腺瘤時,仍有可能遺漏病灶,比如因腸道轉彎或病人清腸不徹底,而沒發現微小病灶。
為解決問題,在2018年啟動AI產學合作的國泰醫院,於當年與雲象展開大腸息肉偵測AI專案。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洪志聖指出,當時,國泰醫院投入6名醫師,來先篩選自家品質較佳的腸道內視鏡照片和影像,作為訓練模型的資料。模型的目標是二元分類,揪出腸道中的腺瘤息肉。
為進一步讓AI偵測更多類型的大腸息肉,國泰醫院和雲象在2021年與臺大醫院聯手,展開AI息肉偵測和息肉形態辨識,由國泰醫院和臺大醫院提供大腸息肉動態影像圖片,以及動態影像中截取的圖片來強化模型。比如,團隊從5至15分鐘的大腸鏡影片中,每秒切1張照片。(如下圖)
這些圖片可分為三種,包括一般背景正常的腸道、增生性息肉和腺瘤。其中,增生性息肉和腺瘤先由專科醫師分類判讀,再根據病理組織形態來貼標。
有了這些資料,他們開始訓練殘差網路(Residual network),不斷循環訓練並優化參數。最終,訓練好的模型準確度達95.8%,召回率96.7%,可在大腸鏡檢查時,即時偵測並框出病灶。(如下圖)
腸道息肉偵測AI自動揪出微小息肉,目前多中心隨機分派試驗中
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大腸鏡檢查的終極目標是偵測早期癌來減少大腸癌死亡,以及偵測、切除癌前病變,來減少大腸癌發生。在臺灣,每年有40萬人次實行大腸鏡檢查,是國內最廣為實行的內視鏡檢查,可見其重要性。
而用來判斷大腸鏡檢查的主要指標,包括盲腸到達率和腺瘤偵測率,其中,前者是指做到盲腸才徹底,後者的腺瘤偵測率,則是「大腸鏡的生命線,」邱瀚模引用國外研究,腺瘤偵測率每提升1%,將可降低鏡檢後發生大腸癌風險3%,死亡率甚至可以降低5%。這也是他們決定用AI輔助偵測的原因,來自動找出醫師難以辨識的息肉。
目前,這款AI也於多家醫院測試,包括臺大醫院、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輔大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新光醫院等,進行跨院區的隨機分派臨床試驗前瞻計畫。
他點出臺大醫院下一步,不只要做息肉偵測,還要用於事後品質分析和病理部分,比如用AI來協助病理師判讀切片,完善AI大腸癌篩檢生態系。
下一步要導入健檢中心,瞄準國際市場
目前,該AI整合軟硬體、可在各廠牌大腸鏡儀器中使用,且已獲TFDA認證,是合規的醫療AI產品。但對於市場規畫,如計價方式,團隊仍在討論中。
不過,開發者之一的國泰醫院,其行政副院長林朝祥指出,國泰醫院正在試算計價,之後將導入這套AI系統至健檢中心。臺大醫院也表示,他們也計畫在健檢中心導入這套系統,來提供更快速、準確的檢查服務。
另一方面,對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來說,2家醫學中心聯手科技公司打造醫療AI並獲智慧醫材認證,是難能可貴的模式,因為有別於多數智慧醫材開發,大多是用單一醫療機構的資料。雙醫學中心合作,代表醫院願意貢獻資料,提供大量、多元的資料來開發系統。這款經多中心打造的AI,準確率更高、可判斷的病灶也多元,更能推廣到國際市場。他期望,未來不只是由臺灣多中心打造,還要有跨國多中心加入,打造更優質的醫療AI。
熱門新聞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