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付企業雲端用量爆增與雲端環境日益複雜的挑戰,近兩年,一種雲端財務管理的新思維—FinOps(Cloud Financial Operations)在國外迅速竄紅,許多大型企業紛紛引進FinOps的做法,強化雲端中的財務管理,以建立更有效雲端維運成本的追蹤和管控機制,因此在國外掀起FinOps維運管理的新風潮。如今,這股風潮也開始吹進臺灣。IDC預期,FinOps將成為未來企業營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工具,協助優化其上雲支出。
FinOps並非新技術,而是專注於雲端維運財務管理的一門學問,強調以有效的方式管理雲端環境中的成本、優化資源運用,並建立更透明、負責任的財務運作模式。
隨著企業擴大上雲規模,上雲成本的控管成了重要議題。Linux基金會旗下FinOps基金會2022年的調查,近四成國外企業每年需支付數百萬美元給雲端業者,甚至有一半企業每年的雲端費用超過一千萬美元,少數更高達10億美元。如此驚人的數字,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尋找更有效的雲端維運管理作法,因而推動了FinOps財務管理的崛起,成為企業應對雲端成本挑戰的新方法,甚至躍升成為雲端維運的新顯學。
近兩年,FinOps在國外越來越盛行,許多大型企業紛紛採用,迪士尼、沃爾瑪、滙豐銀行、摩根大通、Equifax等,都因為大舉上雲,使得雲端費用爆增,因此決定導入FinOps的做法或思維,以重新調整或優化其雲端支出。
企業FinOps旅程的三個階段
FinOps基金會將企業FinOps旅程分為通知(Inform) 、優化(Optimize)以及維運(Operate)共3階段的迭代過程。首先,在通知階段,企業需蒐集和分析有關雲端使用情況、費率、折扣、計費的數據,提高雲端支出的透明度,同時將雲端成本分配給不同業務單位或專案團隊,強化問責機制。
圖片來源/FinOps基金會
接著是優化階段,通過各種方法達到節費的效果,例如使用Right-sizing工具合理調整VM大小,或透過承諾一定的用量獲得相應的折扣降低費用,還有依需求自動調整服務資源等。最後維運階段,根據業務目標和相關指標持續評估與改善雲端財務管理實踐,確保雲端策略和營運目標一致,並不斷調整和改善雲端預算、成本預測和優化計畫。
臺灣企業雲端花費雖不及國外,年年擴大上雲規模,每年付給公雲業者的費用也隨之增長。根據iThome歷年CIO大調查,臺灣企業在2020年上雲平均花費了643萬元,3年後,到了2023年成長38%,達到886萬元。企業去年內部應用上雲比重超過22%,並有兩成多的企業開始採用多雲混合雲,這些都是雲端費用快速攀升的原因。
不僅如此,企業雲端成本的提升也反映在本土雲端SI業者營收大幅成長。以AWS臺灣經銷商伊雲谷為例,在2020年營收突破百億元。而Google在臺灣的雲端代理商iKala在2021年營收也有達到10億元之多。
開始重視上雲成本控管的企業,不只有如電商、遊戲、影音串流等雲原生企業,近幾年開始積極上雲的金融業、製造業等,也因為雲端用量逐年增加,有時甚至超過原本的預算,因此需要開始注重雲端費用的管理。
舉例來說,國泰金控為大舉上雲,與雲端業者簽約3年,但才推動上雲計畫2年就耗盡了原本預定3年的預算,迫使他們不得不將系統先下雲,重新調整架構後再上雲。這凸顯出,企業在上雲過程中,對雲端成本控管的重要性。
前幾年受疫情的衝擊,企業為加速轉型積極上雲,但疫情解除後,許多企業重新調整了策略,反映在雲端的投資上,對支出與運用更為謹慎,更加注重成本效益。也因此,透過導入FinOps,建立更有效的雲端財務管理的做法,有助於企業掌握雲端支出與成本效益。
雖然相較於歐美國家,臺灣在FinOps的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尚未形成風潮,但IDC預測,FinOps將在2024年成為企業營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工具。此外,從生態系統的發展來看,IDC認為未來將有更多與FinOps相關的諮詢和SaaS管理服務推出,有望進一步壯大FinOps的生態發展。
為了因應FinOps發展所需,不少廠商已經有推出FinOps工具,協助企業管理雲端成本,甚至三大公有雲也有各自相應的FinOps工具推出,例如AWS的AWS Cost Explorer、Azure的Azure Cost Management,以及Google Cloud的GCP Cost Tools。不過這些FinOps工具尚不支援跨雲成本管控。
從國外FinOps發展趨勢來看,能夠支援跨雲成本的管理,以及在組織內部建立跨部門團隊的協作,不再僅僅將其視為是IT部門的工作,將是FinOps未來發展兩大重要方向。
熱門新聞
2024-08-14
2024-12-20
2024-12-22
202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