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年初,臺灣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正式將淨零排放入法,不僅確立了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更將碳費徵收和碳交易法制化。今年起,高碳排企業的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就會被納入計價。此法一通過,也代表臺灣正式進入排碳有價時代,企業未來將依使用的碳排放付費。
臺灣預計2025開始課徵碳費,將以2024年全年的排碳量為計費基礎,首波對象為512家碳排大戶,高科技製造業有台積電、日月光、世界先進、友達、群創光等公司;鋼鐵業則有中鋼、中龍鋼鐵等;化工業則有台塑石化、中油,以及電業有台電等。政府期望藉由建立碳費的機制,促使企業更積極採取更多的減排措施,降低碳排放。
統計這些碳排大戶在2022年共排放了223.25 MtCO2e(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若以先前環境部預告碳費的起徵價格每噸320元來計算,總碳費高達715億元新臺幣,相當於政府去年總預算的四分之一。
另一方面,隨著碳交易2023年底在臺灣上路,企業不僅需根據使用碳排放量支付碳費,未來還可以透過購買境內外碳權達到碳中和,或用於抵減一定比例的碳費。在碳交易首日,台灣碳權單日成交達8.8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總價約80多萬美元,每噸成交價為3.9~12美元。
臺灣自去年起要求高碳排量的企業必須強制揭露碳排放數據,今年更開始根據碳排放量進行計價,以便明年向企業徵收碳費。這也使得企業未來更加需要建立系統化的碳盤查資訊蒐集和管理方式,以便能夠根據碳定價或碳交易的價格,準確計算出生產過程的碳排放成本費用,同時能夠根據變動的碳價,進行碳成本的調整。
為了建立明確的碳成本,就需要能夠串接各種碳排放數據,因此,對於CIO而言,加強財務系統與碳排數據的結合變得十分重要,才能夠協助他們能更好地追蹤和評估碳排成本。
尤其,面對越來越複雜的碳排管理環境,與ERP的整合變得更加重要,因為需要串接各種碳排放數據,才能正確計算其碳帳,建立更明確的碳成本。此外,透過整合ERP,企業能夠加強碳定價系統的管理,有效地監控和管理不同部門的碳排放情況,進而推動各部門的減碳行動,並且應對不斷變化的碳市場和法規要求。
因應碳成本管理需求,國內外主要ERP軟體商,例如SAP、鼎新電腦等已紛紛開始支援碳成本管理。SAP在去年底S/4 HANA雲端ERP 2308版推出時正式提供了產品碳足跡的自動計算功能。今年上半,SAP還將進一步推出碳會計功能,不僅能夠根據碳足跡資訊自動計算碳成本,並將其整合到ERP財務系統中,還能追蹤製造過程從原料到出口商品碳排數據,甚至在生產製造BOM表中開始結合碳排資訊,同時支援採購單中的碳足跡數據揭露等功能。
另一家本土ERP軟體商鼎新電腦則是打造一套雲端碳總管平臺,讓企業可以結合鼎新ERP或其他第三方ERP資訊,快速匯整其產品在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碳排放詳細資訊,進而估算明確的碳成本並制定減碳對策。
市調機構IDC將ERP列為亞太企業永續發展三大關鍵技術之一,另外兩項技術,分別是SCM供應鏈管理,以及數據分析與自動化。
企業在永續實踐的成熟度上,IDC分成落後者、緩慢採用者、主流族群、領跑者以及遠見者共五階段。其中37%的企業歸為轉型初期的階段 ,屬於落後者或緩慢採用者,處於定義和評估永續標準的階段。42%的企業屬於主流族群,已經有明確的永續目標和預算,正在尋求擴大其永續發展所需技術和資源。至於屬於先驅者的企業仍不多,只有約21% ,這些企業已經將永續發展融入到組織營運每個環節中。
IDC預測,到2024年,G2000的企業中有80%會以系統化方式追蹤碳排數據,並使用量化指標產出碳足跡報告。甚至接下來的三年內,約有40%會擴大使用全生態系統永續數據來制定營運決策,如此一來,可降低30%的碳足跡。
建立跨平臺和流程的碳排管理,串接上下游供應商的碳排
從國際發展趨勢來看,配合歐盟CBAM去年10月開始試行,臺灣企業外銷到歐盟的商品,今年起必須定期提交碳含量報告。因此,對企業來說,未來必須要能夠利用系統自動追蹤和管理產品生產過程的碳排數據,以便隨時根據要求提供碳排報告。
尤其,在品牌商的壓力下,加強供應鏈的碳管理也越來越重要,因為必須因應複雜的上下游關係和多樣資料來源的界定與管理,考驗著企業對供應鏈碳管理機制的建立,未來需要能夠串接上下游供應商的碳排數據,甚至能夠跨不同內外系統、平臺取得數據。
IDC指出,供應鏈碳排管理是企業未來掌握完整碳排資訊的重要關鍵技術,未來將從單一系統的碳管理,進一步發展到跨平臺、流程的整合,建立由數據驅動的數位業務平臺,以便更好地掌握供應鏈碳排。
臺灣在2023年完成《氣候法》的立法,即將在2025年開始徵收碳費,加上國際品牌商對供應商減碳的壓力有增無減,企業今年必須得更加重視供應鏈碳管理與發展,以提高數據透明度與信任度。
熱門新聞
2024-09-29
2024-10-02
2024-10-01
2024-10-03
2024-10-04
2024-10-01
202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