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國昆山的廠房在第一季啟動以後,研華全球製造中心正式移往華東,未來大量生產的產品,將有30%供應大中華區所需,70%銷往全球其他地區。為了鞏固研華在全球市場的龍頭地位,今年下半年開始,研華將在歐、美、中、臺啟動「龍捲風計畫」,整合四地的系統整合廠商。

研華現階段在中國的布局,計有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四大中心,以及瀋陽、武漢、西安、重慶與福建六個分支機構。如果再加上北京的軟體研發中心與上海昆山廠,1991年就進入中國的研華,布局算相當完整。 曾在惠普任職15年、擔任過吳東昇2年國會助理的研華工業自動化事業群亞太區總經理何春盛說:「如果要中國的臺辦推選經營績效好的臺商,裡面一定有研華!研華在中國的企業形象,已經超越了工控機供應商。」

為了讓研華在全球主要的歐、美、中、臺繼續保有競爭優勢,下半年起,研華將在這4地發動系統整合商的統合計畫,何春盛將它稱為「龍捲風計畫」。原因是市場已經成熟不少,研華必須面對即將到來的起飛期。

為什麼會發動龍捲風計畫?何春盛說:「研華的產品有65%透過系統整合商出貨。由於各家企業需要的工業控制產品並不一樣,研華所做的,只能算是半成品,我們叫application ready(應用備妥),必須再加上系統整合商的調整,才能運用在工控環境,這會造成龍捲風一樣的效應。」

研華在臺灣,包括新鼎、翰祥,都是application ready的系統整合廠商,而在中國,何春盛希望能夠延攬40~50家合作夥伴參與龍捲風計畫。 何春盛表示,2001年是臺灣與中國營收比例「豬羊變色」的一年。「在2000年,臺灣佔研華營收18%,中國接近13%。但是2001年,研華在中國的營收比重反而成長到18%,臺灣卻還停留在12%。」

雖然如此,研華並沒有厚此薄彼。昆山廠啟動以後,研華全球的生產基地正式移往華東。不過,這僅止於大量生產的產品,「如果不量產,沒有道理去中國!」何春盛說。至於臺灣,研華的汐止與新店4座廠房,將維持「少量多樣」的生產方式,至少會在臺灣維持目前50%的產能。

除了製造,去年4月開辦北京研發中心後,研華全球3大研發中心就此底定。美國辛辛那提中心將以系統、通訊為主,中國負責軟體與部分客製化產品,臺灣則研發硬體與整合產品。北京研發中心啟動的初期,將會以「四兩撥千斤」模式,由臺灣工程師帶領北京研發人員。

有過15年的惠普經驗,何春盛最常與中國民眾分享的是「臺灣經驗」。何春盛說:「中、臺市場就像挖礦,臺灣要掘地十尺才有礦物,市場很競爭;而中國,只要下一場雨就有礦物露頭,處處是黃金。雖然同文同種,做生意還是不容易。做中國生意,競爭還不如合作!」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