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任已經8個月的時間,軟體產業老將、拓墣董事長杜紫宸一刻也沒閒著,從去年組織重整瘦身、今年上半年擴編到大陸布局,每個動作都是拓墣轉變成長的痕跡。這一路走來,杜紫宸說,今年軟體業做得比較辛苦,產業研究報告反而賣得不錯,這兩塊業務未來都會繼續投入,到一定規模後,不排除分別獨立運作。

拓墣的兩大塊事業包括軟體和產業研究所,今年各有新的方向。軟體事業部過去以銷售企業知識管理元件搜尋軟體為主,杜紫宸說,以前自產自銷的軟體營運模式、單一軟體銷售策略在這個時候證明不可行。「下半年我們會積極尋找國外好的相關產品,並整合成為知識管理解決方案提供者,產銷分工,角色從武器製造者轉變成軍火供應商。」

另外,外界多認為由前軟五工作室主任陳清文領軍的拓墣產業研究所有意和資策會MIC對打,杜紫宸表示,表面上看起來有那麼一回事,實際上兩者在定位和內容規畫方面各有市場區隔。「歐美的研究報告取得容易,關心的範圍較廣,日、韓、大陸等地科技產業對臺灣影響最大,但這些地區的產業分析報告不易取得。」

杜紫宸進一步說:「和臺灣有互補關係的中國大陸、既互補又競爭的日本、直接競爭者韓國製造業,當地大廠如聯想、Sony或三星集團的市場策略分析,以切特定主題為研究方向,有別於MIC著重產業經濟數字的整理分析,我們不想和MIC競爭。」他說,經濟部傾向委託中立研究機構如MIC、工研院進行產業研究,拓墣也握有一些專案。

拓墣計畫在上海設立研究中心,目前規畫6個研究員的編制,到當地直接收集資訊。他說,大陸的產業研究單位越來越多,素質良莠不齊,派人到當地收集資料是必要的。「因為大陸官方禁止做直接性的資料收集,如發問卷等行為。」除此之外,和當地產業研究單位如賽迪、計算機世界等合作或委託製作也是另一個增加產量的方法。

拓墣和拓墣研究所業務重疊性小,且各有一個企業識別標誌,杜紫宸強調,未來可能會將研究所的業務獨立出來。「這兩塊業務目前規模都還很小,未來如果擴大到一定的經濟規模,不排除分割兩塊業務,各自獨立運作。」

拓墣的產業研究所正值練兵階段。「產業研究是腦力密集的工作,我們有5位產業經驗至少15年以上的資深研究人員,猶如部隊裡的上將,要直接帶數十位的新兵,缺乏上校、少校等中階幹部。」杜紫宸強調,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臺灣在跑道上不能不知全球產業的脈動。

對杜紫宸來說,拓墣去年底重整後猶如產業新生,為了走得更長遠,將在9、10月辦5000萬元現金增資,其中80%認股權給原股東,15%給員工。明年第二季後會有第二次股本增資計畫,額度也是5000萬元。前年底拓墣大舉增資,從資本額2000萬元增至2億元,法人持股約6成,法人股東有中華開發、精業、臺灣人壽、友立等。

拓墣目前員工人數約100多人,其中產業研究員有50名,軟體事業部有35人,預估今年營收會超過1.28億元,研究報告的收入會超過7000萬元。面對現在低迷的景氣,杜紫宸看起來依然老神在在。「根據過去產業景氣循環的統計,每10年會出現一次大景氣。下一次大景氣是在2008或2009年,我們在等那個時刻的到來。」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