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盛、其樂達這些業者選擇這個時間點搶進,從產業發展觀點,是否有脈絡可循?

這個現象的背後,的確是很具意義的。可以這樣來看,臺灣業者在很多時候雖不是規格制訂者,但卻一向扮演「最佳價格效能比」的實踐者角色。一般來說,臺灣業者會開始大規模跳下去做,首先一定意味著那個市場量已經大到一個程度,處於正要起飛的階段。再者,規格及技術一定是已漸趨穩定。另外,還有一個條件是,那個產品走的是相對開放的系統。

光碟機產業,或者說光儲存晶片產業,目前正好就是這樣的階段。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開始有很多新加入者會陸續跳進來做。看起來,光儲存晶片業者下一個將開發的是DVD燒錄器市場,你認為臺灣業者有機會嗎?

DVD燒錄器的晶片,現在主要是外商的天下,但是臺灣業者很快就會跟上來,時間點大約在2003~2004年左右,到時候臺灣業者的焦點會放在「怎麼樣可以做得更便宜」上。臺灣業者跨入之後,整個碟機的市價就會大幅降下來,也帶動整個量的成長。臺灣業者一直是跟隨者角色,這樣的情形還會持續下去嗎?

大方向目前看起來大致還是這樣。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可以看到這中間的時間差已經逐漸在縮小了。比如說以前日商開發一個新產品,大約一年之後才換臺灣做,不過現在已經漸漸從一年縮短到半年、三個月的差距,這對外商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因為他們會突然發現,可以享受的市場先機周期已經越來越短了。

不過臺灣業者也要非常小心,因為臺灣這樣的模式,也可能有一天會無法發揮作用。就像前面提過的,臺灣業者總是在一個開放系統的市場裡頭,等待量夠大、規格穩定之後的時間點切入,可是未來在後PC時代,將會越來越難找到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平臺。因為除了PC以外,未來在許多應用領域,可能系統相當多元化,而且是利基型的市場,不會再有大的量或者統一的規格。到時候,將很難再繼續複製這樣的優勢。關於未來的發展策略,可否給臺灣光儲存晶片業者一些建議?

我認為臺灣光儲存晶片業者可以多思考除了現在的這些領域之外,還有什麼是可以著墨的應用。也就是說,盡量從應用面來思考產品發展的策略,特別是主動去開發一些新的應用形式。比如說複合式的DVD播放器,也就是除了播放DVD外,還可以加一點什麼在裡面。可以在晶片當中整合一些簡單的功能,然後創造出更有附加價值也更多元化的應用。

除了多加一些巧思,開創新產品、新市場之外,業者還可以從晶片重複利用(reuse)的角度來思考。也就是說,除了一方面朝整合度高的產品發展之外,一些已經開發的,或者是過時的前代產品也不必然就必須淘汰,可以找一些量也許不大,但是可以當作「回收使用」這些既有產品的應用領域,比方說CD播放器,裡頭也用得到伺服晶片,現在這是日本業者在主導,但我相信臺灣廠商一定有能力做得比日本好,這不失為一個可以開發的市場。

其他還有很多,比如電話答錄機等等,很多以前沒有想到的裝置或家電,如果加上光儲存媒體其實會變得很有趣,而這些都可以用低階的產品就能滿足需求。但是就是要花時間心力去做市場研究、開發的工作。

臺灣晶片業者花很多時間在技術和製造上,努力希望能夠不輸同業、甚至還要趕上國際腳步,不過這麼做就只是跟別人做重複的事情而已。所以我會建議業者,換一個角度來看市場,多做marketing,少做me too,也許會找到另一片天空。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