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技術處於8月15~16日舉辦「2002年亞太地區產業科技創新競爭與區位優勢分析」研討會,工研院院長史欽泰在演講中分析臺灣科技產業的創新能力時指出:「臺灣並不是沒有創新能力,也已經擁有很多專利,但是如何把這些專利轉化成有價值的資產,仍然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臺灣產業目前每年投資在研發上的經費約為60億美元,僅佔全球整體研發投資的1%,在許多已開發國家當中稍嫌弱勢。這反映臺灣科技產業仍以生產製造為主,自行創新開發的程度仍低。從研發人才的分布來看,史欽泰分析:「目前臺灣的博士人才,仍有68%集中在學校服務,企業裡的研發人員,仍以大學學歷的人才為主。顯示臺灣研發創新的能量仍然沒有充分發揮在產業競爭力的創造上。」
相對來說,臺灣科技產業界仍然仰賴技術輸入,整體企業每年所支付的技術轉移費用就高達12億美元。史欽泰認為,過去臺灣科技產業的競爭力來自人力成本的優勢,但是展望未來必須靠創新能力創造的價值。其中,可以從專利的開發及專利的管理下手。
臺灣目前所擁有的專利開發能力上並不弱,以數量來看,在美國的專利就排名全球第4位。史欽泰指出:「過去專利是為了防堵競爭者進入市場所設下的門檻,但是現在競爭越來越多元,許多國際企業懂得運用專利賺取更多利潤,這是值得臺灣學習的地方。」
史欽泰建議,臺灣產學界應該想辦法管理現有的專利,比方將相關的專利集中起來,包裝成商品,透過專業的管理模式,想辦法創造利潤。「臺灣需要一個專利管理的產業,裡頭包含專利的管理、交易、競價等服務的機制。長遠來看,如果我們希望吸引國際主要企業來臺設立研發中心,專利管理環境的建立就是一個重要的條件。」
臺灣去年專利訴訟案件較前年增加了20%,史欽泰認為,這個數據在商業競爭的環境下,只會越來越多,因此如何提升專利法務管理的能力,是業者在經營策略上必須越來越重視的問題。
熱門新聞
2025-02-05
2025-01-31
2025-01-30
2025-02-03
2025-02-05
2025-02-03
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