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個人電腦的成長進入高原期,資訊業界近來最熱門的話題是:PC之後,下一個成長動力是什麼。有人認為是手持式裝置,有人說是IA,更有人不能肯定到底會是什麼。威盛電子總經理陳文琦認為,從宏觀的角度而言,Internet仍然會是持續刺激資訊業成長的最主要動力,特別是與寬頻及無線通訊等技術的發展及應用。
陳文琦8月29日出席光寶集團舉辦的「臺灣高科技產業的下一步」技術論壇,並在論壇中發表演說,他除了再次重申未來PC將從「Personal Computing」的角色,轉變為「Personal Connectivity」之外,更強調過去業者所擁有的各種PC方面的技術未來將可以應用在家庭中,發揮像家電一樣功能角色的應用。比方說HI-FI PC,結合DVD、VCD、DVR及HI-FI等功能,可以說是一種新型態的家電,更是新型態的PC。
他並指出,PC在過去20年來的發展,總是以MHz掛帥,也就是不斷追求運算速度的提升,其他面向的效能相對的都被犧牲、忽略了。陳文琦認為,未來MHz以外的效能取向,如低耗電等將更重要。「我們很高興看到,英特爾在即將推出的新一代處理器Banias,提出了新的架構,不再僅僅強調時脈速度,也開始強調低耗電量的價值。」陳文琦說。
威盛自併購美國國家半導體微處理器部門並推出C3處理器之後,便不斷宣揚「高時脈無用論」。並不是說時脈速度不重要,而是強調有些PC最大的用途是在簡單的文書處理及上網等功能,因此時脈「夠用」就好。這一兩年該公司並逐漸朝嵌入式系統的市場發展,開發出Eden平臺解決方案,並在歐洲等地積極推動其Mini ITX產品,宣稱要開始賣「平臺」而不只是晶片組。加上今年該公司在P4平臺晶片組市場的失利,更讓該公司迫切地希望在現有的PC市場之外,另尋一片天地。
上個月威盛內部更進行了一波高階人事改組,原本主要負責晶片組行銷的業務副總李聰結調離原職,由總經理特別助理許偉德接替。此外,該公司也大幅調整行銷業務的服務體系,將原來以產品線做區分的業務體系,轉變成以客戶別來分工。威盛財務長陳正弘解釋:「我們的產品線很多,但是我們也發現有很多產品其實客戶是同一個。這樣做除了有統一窗口的效益之外,我們也可以更有彈性地整合現有的各種產品,針對客戶的需求,改以整個系統的方式賣給他們。」
無疑的,威盛正在轉型,無論從內部產品開發的方向轉移、業務體系的調整,無不透露威盛將不再只是一個賣晶片組的廠商。從這些種種的調整的確顯示威盛希望逐步落實「平臺供應商」的定位。除此之外,威盛也努力化被動為主動,希望成為主導平臺發展的重要處理器供應商之一,為了提升處理器的市佔率及影響力,該公司選擇新興的中國市場下猛藥。
為了打入中國市場,威盛處理器以「中國芯」作為口號,花下大筆宣傳費用做廣告,展現出準備與英特爾、超微均分天下的姿態。而「中國芯」這樣帶有民族主義的訴求,似乎也在當地起了正面的效益。威盛的處理器在全球市佔率不到5%,但是在中國這個單一市場就拿到16%的市佔率。
這樣的成績也花了威盛龐大的資源,許偉德指出,威盛每年國際行銷預算大約佔營收的20%,而其中5成都用在中國市場。高科技產業的競爭態勢瞬息萬變,很難保證今天的地位明天還能維持。有人說,威盛最輝煌的時候是在兩年前,現在從高峰跌跤陷入了困境,而這回威盛能不能透過轉型找到新的春天,業界及觀察家都在拭目以待。
熱門新聞
2025-02-08
2025-02-11
2025-02-12
2025-02-10
2025-02-10
202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