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了一陣子的數位電視,今年10月終於要撥雲見日了。兩大有線電視業者和信集團(中嘉網路)與東森集團(東森超媒體),將陸續推出數位電視頻道。電視、電信、硬體業者與內容供應商並聯合組成「臺灣數位視訊協會」,預估服務與硬體商機高達百億。
不過,拓璞IA產業研究中心研究經理柯維華對數位電視開播持保留態度:「現階段應該只是嘗試吧。」 數位電視分為三種:衛星傳播(Satellite Network)、地面廣播(Terrestrial Network)與纜線系統(Cable)。歐洲、日本發展較健全,美國則遭遇不少瓶頸。歐洲的地面廣播無論在技術或標準方面,都發展得較成熟,美國和日本則以衛星為主。
因為廣播業者與設備業者利益糾葛,加上權利金問題,美國的地面廣播發展並不好。在歐洲則由政府出面解決,補貼硬體設備的成本(約為150到200美元左右)。日本目前採行衛星電視,地面廣播要到明年1月才開播。
臺灣過去原本要採用美規系統,但數位電視協會與華視經過實驗後發現,採用美規系統在室內收訊不夠好,而且戶外可能出現收訊死角,今年第二季轉到歐規系統,轉換系統也使原本預定的進度往後遞延。更換硬體成本不貲
消費者若想收看數位節目,必須購買數位電視或機頂盒。數位顯示器價格不菲,產品包括:LCD TV、背投影電視與電漿電視(PDP),平均索價1萬美元左右,電漿電視尤其昂貴。 柯維華表示,今年全球數位電視出貨量約為600萬臺,預估到2006年可提高到2700萬臺,價格則會降到7000美元左右。
數位電視市場由日系消費電子大廠如Sony、先鋒主控,韓國大廠也相當積極,雖然臺灣廠商(如聲寶、大同、臺塑)也想切入,日商擁有關鍵材料與技術(例如,電漿板的良率控制),臺灣廠商的實力較難與日商相提並論。
傳統類比CRT電視機外接機頂盒(set top box)以後,也能收看數位節目,對消費者來說經濟負擔較輕。目前機頂盒平均價格約為5000元,柯維華預估,到2005年,價格可降低到3000元。
根據Dataquest的研究報告,今年全球機頂盒出貨量逼近5000萬臺,美商是機頂盒主要供應來源,摩托羅拉與Scientific Atlanta就囊括了80%市佔率。2005年可取得17%機頂盒出貨量
機頂盒與面板是臺灣硬體廠商較能著力的部分。柯維華表示,臺灣TFT顯示器事業氣候已成,無論在技術或成本上都非常有優勢,友達已經躋身全球前五大面板製造商之列,奇美、華映也都名列前十。
機頂盒一向是臺灣IA產品出貨量最高的一環。臺灣生產機頂盒的廠商包括兆赫、宏傳、亞視、緯創、與微星等等,主要走代工路線,衛星收發機頂盒是最大宗的產品,以美國為主要銷貨區域。2002年臺灣機頂盒出貨量佔全球總量5%。柯維華預估:「2005年可提高到17%。」
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尤克熙表示,今年上半年因為缺乏刺激,數位機頂盒出貨力道相對較弱,下半年美國市場回溫,加上東森數位頻道即將開播,刺激出貨成長。他預估,今年臺灣機頂盒產量應有25.2%的成長率。系統全面更新長路迢遙
硬體商機有賴服務拉拔,但是數位電視服務發展過程坎坷,為硬體發展投下變數。因為數位節目製作成本高,加上基礎建設(如光纖同軸電纜)投資攤提,使得數位節目服務價格居高不下,缺乏殺手級應用更成為最大隱憂。
消費者若想收看數位節目,必須付出設備成本、頻道費用與月租費。以東森為例,消費者可選擇月租(每月150元,押金2500元)或買斷(4500元)方式取得機頂盒,每個頻道的收看費用是200元,加上每個月的月租費,柯維華粗估:「看一個頻道的單月平均成本大概是800到1000元。」
歐洲與日本把數位電視普及進度訂在2010年到2015年,美國則宣稱2006年將全面更新系統,臺灣也以2006年為全面數位化期限。對此柯維華認為,要如期達成目標,恐怕不是一件易事。
熱門新聞
2025-02-08
2025-02-12
2025-02-11
2025-02-13
2025-02-10
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