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1年7月到現在,1年多以來忙些什麼?

過去這一年,中國研究院第一目標就是建設。10月1日,工程研究院更要搬到清華科學園區的新大樓去。第二是搭團隊,這個最重要,沒有人怎麼做事?倒過來說,去年的目標希望超過100人,現在已經有100名研發人員,團隊算是搭起來了,算算剛進來的學生,大概有120人吧。

第三個目標就是做出東西。第一年大家會產生疑惑,連昇陽總部也是一樣的態度。理論上,中國軟件人才不錯,但就是沒東西,難免會有觀望的態度。

去年7月成立,9月開始建立新組織以後,到現在已經有200個昇陽核心的產品由中國主導推出。初步估計一下,主導的比重大概80%,以後的百分比會再向上增加,說不定未來昇陽的軟體會100%在中國研發。

整體來說,我對研究院的表現還算滿意,去年忙的就是這三件事情。建立這座研究院以後,可以幫「兩頭都沒抓住」的中國抓住哪一頭?

我很同意「兩頭都沒抓住」這個觀點,一頭是指處理器,一頭是指作業系統。工程研究院在這邊,首先是對昇陽有幫助,可以開發全球性的軟件產品,對中國的軟件業也會間接的影響。

影響有幾方面,第一是培養人才,帶進觀念。舉個例子來說,不管外面是中關村還是什麼園區,只要進了研究院的大門,就等於進了硅谷(即矽谷)。一切的管理,都是按照硅谷模式。但是這些員工跟社會還是有接觸,所以一帶二、二帶三,大家都會間接了解硅谷的運作。

長遠來講,員工總會流動,不光是要有新鮮血液進來,還有人會離開,到了一定的階段會去開公司、創業。長期對中國也會有影響,這就像硅谷,例如BEA就是從昇陽出去創業,後面的影響是無形的。

另外,直接的影響就像現在中國正在推動的「軟件學院計畫」,批准35所大學可單獨成立軟件學院,培養軟件人才。這35所大學軟件學院的營運模式是「隨便」,就是不必以獲利為出發點,這樣就開拓了軟體發展的空間,不必再受限於學校的地、設備,能怎麼辦起來就怎麼辦起來。當初昇陽只願投入未來2~5年有商機的研發,現在看到的商機在哪裡?

現在研發的軟體各種都有,不見得非常前瞻,也有立刻要實用的。實用的像是Solaris,另外像殘疾人軟件,就是介於實用與前瞻之間。

最近昇陽準備和中軟(中國計算機軟件與技術服務公司)簽約,準備馬上研發介於實用和前瞻之間的軟體,然後導入成產品。同時我們也跟清華、香港城市大學合作。目前臺灣雖然還沒有,但並不排除和臺灣合作。

我常常想,什麼時候到臺灣去發展。一種是到臺灣設辦公室,一種是臺灣廠商願意到北京。雖然設立一個辦公室不容易,但是值得考慮一下。在工程研究院1年多以來的心得是什麼?

我對這一年還算滿意,一是吸引的人才還不錯。第二是研究院的學習能力非常高。在亞洲,大部分的軟體廠商都是做專案比較多,做產品比較少。找進來的人沒有產品經驗反而比較好,比較容易塑造昇陽性格。

所以,對我來說,回來中國還是比在國外適應,我也覺得這一年還不錯。你在劍橋的老師Roger Heedham進入微軟,你怎麼看待這個結果?

Roger去微軟時,我已經進昇陽了。跟他說不的原因之一,是他當時在英國,我在美國。英國不錯,但總要搬個國家。第二是人總不能老是當學生,哈…做事他當頭,我當然會受限。在昇陽,我的空間比較大。

老師這層關係,很有意思,我畢業的時候,他幫我寫推薦函。英國人的推薦函都寫得很短,不像美國寫得天花亂墜。以前我們在劍橋大學,老師的推薦函會寫:「這個人和我很熟,常常和我一起划船。」這已經是至高無上的推薦了,可是美國人就會認為:「這是什麼東西啊?」

Roger的推薦函也很短,他寫:「我們很快就從師生變成朋友。」他找我並不是因為我是他的學生,而是他覺得我可以在微軟做出一些事情來。你們的關係會因為商場上的競爭而變質嗎? 

不會!我們兩個經常開玩笑、通電話。一見面就天南地北的聊呀聊,還老是提醒對方:「不要告訴我你的秘密。」因為大家見面一定會問:「最近做些什麼?」緊接著又會說:「不要告訴我你的秘密!」哈…這真的很有趣。

因為劍橋這層關係,所以他認為我們師生倆兒在哪邊上班都無所謂。在美國的時候,你曾經參加過CEO俱樂部,是嗎?

其實不叫CEO Club,只能說是創業協會。當時是想創業,但不一定要當CEO。這是我1993~1994年去硅谷時辦的,笑話就是那一期參加的人除了我以外,其他人都組過公司、創業,只有我還在大公司打工。想創業嗎?

適當的時候吧!就你接觸各國軟體人才的經驗,你能不能給臺灣一些建議?

我一直認為臺灣應該和中國一樣重視軟體。李國鼎先生還在的時候,我建議他一定要發展軟件,花時間去做。 硬件從OEM到ODM,軟件也一樣,把人才和需求連在一起才能成功。舉例來說,現在很多公司在硅谷有5名員工,卻在中國設置40人的研發團隊。如果把臺灣、中國跟硅谷的人才整合起來,威力一定不得了。

從軟件來說,臺灣和中國的做事方式就不一樣,思考的角度更不一樣。做軟件,不一樣的人在一起做比較好。軟件就是需要創新嘛!如果一水都一樣的,就沒什麼特色了,不同行業的人放在一塊兒還挺有意思的。

政府要知道,啟動產業不能只靠單一市場。產品做越多毛利越低,到了一定的規模就不值得做。可是軟件卻剛好相反,越多人使用,毛利越高。

政府一定要想通這一點!但是這不一定是政府,包括企業、有組織、大規模的投入才有機會。特別是軟件,單賣一個東西、一個產品一定賣不掉,要是上、下游都缺乏,只做中間這塊,肯定不會成功!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