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數位相機成長率會逐年遞減,但這幾年仍有想像空間。根據In-Stat研究,去年全球數位相機出貨量為1690萬臺,今年預估可成長到2280萬臺,2005年則可突破4000萬臺規模。普立爾副總經理謝祖葳表示:「目前數位相機數量僅佔傳統相機三分之一,還有很大的潛力。」

檢視2002年數位相機市場,仍由日商強勢主導。Sony(20%)、富士、(18%)Olympus與佳能(各佔15%)仍佔據前三把交椅,美系品牌柯達亦囊括11%,惠普挾其IT優勢,加上與康柏合併後的綜效,也拿下4%市場。

北美仍是最大市場(41%),不過需求量多半來自100萬到200萬畫素的低階機種。日本與歐洲市場規模相仿,約佔27%左右,歐洲以中階產品為主,日本則是高階市場(300萬畫素以上出貨量佔三分之一)。

謝祖葳表示,由於300萬畫素產品價格下滑,比重逐漸增加:「從2001年到2002年,價格掉了三分之一,需求量也由15.2%提高到20%。」他進一步解釋,因為300萬產品定位尷尬,談不上非常高階,但也絕非低階產品,加上與400萬畫素產品的開發成本或原料成本相去不遠,因此價格跌得最兇。

整體而言,數位相機價格以平均15%的幅度下降,對消費者固然是個福音,但對製造商而言可能是兩難的局面。價格下降有助於把餅做大,但是品牌大廠也會要求代工廠商壓低價格,生產控制晶片的廠商凌陽科技多媒體企畫經理李長龍表示,下游廠商削價競爭,降價空間越縮越小,零組件廠商叫苦連天。

在生產部分,日本與臺灣是數位相機的主要供應者。根據Morgan Stanley的研究,2001年臺灣數位相機出貨量佔全球25%(約430萬臺),主要訂單來自美系廠商,多數日系品牌在生產上仍事必躬親,委外代工的比例僅有10%到15%。尤其是高階產品,肥水從未流到外人田。

謝祖葳表示,臺灣廠商能夠掌握的部分多半還是低階機種,100萬畫素產品約佔總體出貨量一半,另外四分之一是200萬畫素機種,200萬畫素以上的出貨量所佔比例不高。

臺灣在電子整合上有恃無恐,最大的障礙來自鏡頭。鏡頭會影響到相機的白平衡與珈瑪調整,礙於專利問題,目前國內廠商僅能生產定焦鏡頭。但除了100萬畫素的低階機種或玩具型數位相機以外,其他數位相機都得用到變焦鏡頭,偏偏命脈幾乎由日商一手把持。

由於日本生產成本過高(約為臺灣的5倍,大陸的10倍),近幾年日商也陸續將生產線移到中國。謝祖葳分析,日商在中國設廠僅為了生產,並未移轉技術,不少移到中國生產的款式是亟需繁複人工的高階機種,量並不是很大:「以Sony為例,中國廠一年的產量大概只有12萬臺。」

他表示,日商西進大陸可能會嚴重威脅到缺乏技術能力的臺灣代工廠商,但對擁有技術能力者則影響甚微。加上日商的數位相機部門的獲利狀況不見得像市佔率一樣亮麗,提高其釋出訂單的意願。「這無疑是臺灣廠商的機會點。」謝祖葳說。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