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經濟部商業司主辦、資策會電子商務應用推廣中心執行的「電子商務環境整備及企業對個人電子商務推動計畫」於今日(11/7)發表成果,並分析今年臺灣B2C電子商務的整體狀況。資策會電子商務應用推廣中心林世懿指出,根據他們對臺灣上百家電子商店所進行的調查,發現臺灣已有27%的電子商店獲利,並預計在2年內獲利的商家會提昇到77%。

上述資料是由資策會在今年7月~9月所進行的調查,共發出360份問卷,有效回收128份。林世懿指出,臺灣電子商店交易筆數最高的3個產品類別依序為金融證券、旅遊及3C,至於書籍及美容商品雖然成長很快,但交易筆數並沒有預期的高。

此外,林世懿表示,有27%的業者指出他們已經獲利,另有27%表示已達損益平衡,而預估在2年內會獲利的業者則高達77%。此外,平均每個電子商店的營運成本佔營業額的37%、行銷費用則佔9%。

調查發現,臺灣電子商店除了購物中心經營型態明顯減少外,其他變動不大,仍以單一商品的電子商店比重最高,佔58%、其次為綜合性電子商店的32%,而購物中心自去年同期的10%,下降至1%。這些電子商店有51%採用自行開發的系統、20%委外、16%加入電子商城、8%購買套裝軟體。

資策會也分析臺灣電子商店的經營模式,指出臺灣有67%的電子商務是先有實體通路的,純電子商店(Dotcom)僅佔3成,但這3成中有1/2也進入實體通路經營,換句話說,臺灣電子商店已有8成皆設有實體通路。

在電子商店所提供的付費機制方面,便利商店代收比例急速成長,去年同期僅有22%採用便利商店,今年則倍數成長至52%,成為最受電子商店歡迎的付費機制,其他依序為SSL加密信用卡(50%)、貨到付款(43%)、ATM轉帳(23%)、信用卡傳真(20%)等。除了便利商店代收的比例提高之外,貨到付款亦從去年的30%提高到今年的43%。電子商店所採行的付費機制也反應到物流上,例如調查顯示今年透過便利商店配送的比例比去年成長2倍,達45%,貨運公司也成長1倍,達55%。

在上述特色之外,從報告中發現臺灣電子商店的規模皆以小本經營為主,例如有一半以上的電子商店資本額低於新臺幣100萬元,資本額高於500萬元的則有18%。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