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和筆記型電腦素來是臺灣產業的強項,但進入後PC時代以後,利潤越削越薄,誠如文佳科技總經理吳啟昌所言:「不只是『微利』時代,是『奈米利』時代!」PC與筆記型電腦這兩項生意似乎越來越難做。,IA(資訊家電)遂成為眾家廠商的新狩獵對象。

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陳清文預測:「2007年IA產品總產值將與桌上型電腦相當。」在出貨品項方面,近幾年PDA產品雖然成長頗快,但後勢將會漸漸趨緩,反而是數位相機、車用IA與數位電視等產品成長力道能夠倒吃甘蔗,漸入佳境。

政府的奧援是產業興起的重大助力,為了扶植資訊家電,經濟部工業局積極與研究機構、民間企業合作,盼能攜手建構另一波臺灣之最。工業局電子資訊組副主任王金岸對臺灣業者進軍IA相當有信心,她表示,多數IA產品都是衍生自電腦,再結合通訊科技,臺灣在生產電腦網路相關產品上有長足經驗,加上善於控管成本:「要做IA,臺灣是捨我其誰。」2007年目標產值610億美元

根據工業局研擬的目標,希望2002年總產值能達到55億美元,2007年進一步擴張到610億美元,其中相關硬體產值為500億美元,佔全球IA硬體產值50%(其中三分之一來自零組件)。陳清文表示,目前資訊家電硬體的毛利不高,除了宏達國際等少數公司,大多數業者的毛利都在10%以下,希望2007年可將平均毛利拉高到15%。除了硬體以外,2007年IA相關應用服務產值目標為100億美元,軟體部分則是10億美元。

為了孵育資訊家電,工業局在基礎建設上也訂出初步的目標時程表。希望在2004年在寬頻上網普及率/速度、無線上網普及率/速度方面,能夠維持全球前十名,到2007年更能躋身全球前五名。此外,並要積極推動各IA領導廠商在臺設立創新設計中心,不但要讓臺灣成為全球製造接單中心,更要成為新產品的概念源生地。人才、認證與政策鬆綁是當務之急

雖說臺灣擁有製造上的優勢,但若要把IA拱起來,必須先克服「人才」與「認證」的問題。倚天資訊董事長黃杉榕表示表示,IA是一個變化速度很快的產業,必須整合硬體、軟體、通訊與服務四方面的人才,產業需才孔急,政府應增加國防役員額到業界服務。

針對人才問題,宏碁總經理特別助理謝德樵也指出,臺灣目前的產學合作仍相當薄弱,雖然每年都有連篇累牘的論文發表,但鮮少有與產業密切結合的議題,他表示:「若能落實產學合作,企業能培養合適人才,學校又能獲得經費補助,大家合則兩利嘛!」

「產品認證」也是IA發展一大問題。產品送到國外去認證,不但成本高昂,加上曠日廢時,平白延誤產品亮相時間。吳啟昌表示:「為了避免產品動不動就要送到美國被『敲詐』的缺點,在國內成立認證實驗室或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訂有其必要。」

「政府一定要有市場考量,讓廠商有練功的機會。」謝德樵補充,IA是一場輸不起的仗,產業界人才、資金都有限,政府有義務協助廠商做風險評估。此外,政府的中國政策一定要鬆綁,因為華文市場是臺灣的重要機會:「中國是臺灣產品國際化的捷徑!」

不過,目前政府並無針對IA量身訂做的國家型計畫,雖然業者大聲疾呼,工業局也有心推動,但預算與計畫都還未撥雲見日,臺灣的IA究竟能成為重點扶植產業,還是流於紙上談兵,相當值得觀察。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