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至今2年的「臺灣1394聯盟」,11月28日舉行會員大會,會中決議將名稱改為「臺灣高速傳輸介面聯盟」。更名之後的聯盟,業務範圍也將進一步擴大,未來除了持續推動IEEE 1394規格之外,USB 2.0及Serial ATA等傳輸介面也將被列為聯盟推廣的項目。南橋內建IEEE 1394成本高!
會長許偉德表示,當初之所以成立這個聯盟,是有鑑於國內對IEEE 1394規格認識不多,需要有人去做推廣的工作。現在這項規格漸漸獲得採用,不僅晶片價格已經降到3美元以下(剛推出時約7~8美元),矽統甚至已將之內建在南橋晶片中。而臺灣出貨的桌上型電腦中,也已經有4成以上具有IEEE 1394的功能。
在這樣的情況下,聯盟算是完成了階段性任務。接下來,聯盟希望將推廣的項目擴大延伸到USB 2.0與Serial ATA。明年「臺灣高速傳輸介面聯盟」將會透過參與德國CeBIT等國際資訊大展等各種方式,將臺灣業者的產品推介到國際舞臺上。
在英特爾的推動下,以今年電腦出貨的狀況推算,USB 2.0大約已經有50%的普及率,IEEE 1394則有45%的佔有率。許偉德更預估,明年USB 2.0的佔有率將達到9成,而備有IEEE 1394功能的電腦出貨則最多可提升到50%的比重。
以這兩種規格來看,USB 2.0的普及速度算是相當快速;相對的IEEE 1394推動了五、六年,卻反而落在後頭。關於這點,許偉德解釋,USB 2.0在英特爾強力支持下很快地被採用,現在所有晶片組業者將之內建在南橋,所以很快地就變成電腦的基本功能。
IEEE 1394則缺乏一個全力支持的廠商,雖然蘋果電腦力挺這個規格,但該公司在PC市場的影響力還是不夠大,因此成效並不算好。此外IEEE 1394晶片的設計較複雜,內建到南橋也將佔去很大空間,成本會將大為提高,因此讓晶片業者裹足不前,至今仍在考慮將它納進南橋的最佳時間點。企業不願把人才推去當規格制訂代表
其實如果是純粹做資料(data)的傳輸,USB 2.0就能應付,IEEE 1394的設計是為了符合影音傳輸的需求。因此對IEEE 1394最支持的,其實是Sony,該公司從家電的消費性電子端強力支援IEEE 1394,硬把這個規格拱起來。
但是在PC端IEEE 1394恐怕不會全面普及,因為商用市場就幾乎用不到這麼強大的影音傳輸功能。「將來USB 2.0與IEEE 1394真正交戰的地方會是在客廳,未來家庭用的多功能影視設備,傳輸介面將以何者為主,到現在還看不出來!」許偉德說。
不過無論是哪一種規格將主導市場,臺灣製造商都只能做規格跟隨者。而臺灣現在雖然有了「臺灣高速傳輸介面聯盟」這樣的聯盟,不過這個聯盟的工作,也僅限於參展與舉辦研討會等活動,並沒有技術開發方面的合作,並沒有代表業者參與國際組織,發揮規格制訂影響力的功能。
本身任職威盛電子,負責處理器及晶片組部門業務的許偉德談到了臺灣業者目前的難處,他說:「要作為國際組織裡的規格制訂代表,通常必須是在學有專精且有一定學術地位、擁有『博士』頭銜的人,而且通常這樣的工作絕不是一天兩天,往往得耗上一兩年,但是臺灣企業如果有這樣的人才,通常是投入現在最賣錢的產品上。」
那麼,學術機構中是否有適合的人選?「學術機構的確有很多這樣的人才,不過他們不是本身很忙無暇去參與這樣的工作,就是所學與業界脫節,所以也幫不上忙!」許偉德說。
熱門新聞
2025-02-08
2025-02-12
2025-02-11
2025-02-13
2025-02-10
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