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MIC(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最新統計,2002年全球筆記型電腦市場約2500萬臺,臺灣可望供應1819.9萬臺,約佔全球筆記型電腦72.8%。 預估2003年全球筆記型電腦約3000萬臺,以72.8%比重估算,2003年臺灣出貨的筆記型電腦可望突破2000萬臺大關,訂單之爭越演越烈。
今年臺灣四個季度的筆記型電腦出貨,每季出貨量都比前一季成長,但因為單價下滑,自第1季的770美元滑落到第4季的729美元,相對也影響筆記型電腦產值。MIC產業分析師周士雄認為:「中國筆記型電腦生產基地布建完成後,業者會以價格讓步爭取訂單來填補過剩的產能。」
從筆記型電腦規格來看,臺灣輕薄型機種的佔有率越來越低。2001年第1季還佔11.9%,今年第4季已下滑到5.8%,韓商取代效應頗高。臺灣最在行的還是2-spindle與all-in-one機種,第4季各佔36.6%與57.6%。
就尺寸分析,臺灣出貨以14吋螢幕機種為首,其次為15吋、12吋、13吋機種。今年下半年開始,因為Tablet PC的10.4吋螢幕、Sony與Toshiba的16吋螢幕機種問世,因此開始有12吋以下與16吋螢幕的機種出貨。
黃士雄指出:「全球前十大筆記型電腦廠商的訂單仍是臺灣成長的主要來源。」2001年全球筆記型電腦基地由臺灣的51%、日本的44%與韓國的3%三足鼎立。2002年已經轉變為臺灣61%、日本30%、韓國8%。主要是日本業者開始向海外釋單,主要由臺灣業者接單,而非韓商。
MIC認為,臺灣筆記型電腦代工業者應該要建立少量多樣的生產機制,還要有建立共通平臺與零組件模組化的能力。另外,臺灣也應該意識到筆記型電腦產品模糊化的事實,特色與區隔才是競爭優勢。同時,組裝筆記型電腦的發展也值得注意,以防各地系統業者侵蝕。
熱門新聞
2025-02-08
2025-02-11
2025-02-10
2025-02-10
2025-02-08
202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