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月開展前,Canon映像事務機事業本部本部長清水勝一特地來臺「監工」,除了擬定資訊月的競爭策略,同時也對臺灣經銷商發表演說,說明Canon如何保持競爭力。2003年,Canon的毛利預估可上看50%。

截至2003年3月的舊財年,Canon的毛利為47.6%,同為日商的Sony,毛利僅有30.9%,而資訊大廠IBM,毛利甚至不到50%。清水勝一指出,全球資訊大廠中,像英特爾的49.8%毛利與微軟的81.7%就超越Canon。

對Canon而言,保有現金與毛利是最重要的兩件事。1933年創立以來,Canon希望可以從別人掌握不到的技術中賺錢。現在Canon主要營收來源由事務機器貢獻,包括售後服務、耗材等等,都是Canon極大的收入。

基於這個特點,向來是殺聲震天的資訊月,對Canon而言,也必須在利潤與現金兩大前提下操作。是否大幅降價?就等清水勝一的大筆一揮。

清水勝一指出,Canon想要仿傚的廠商,是GE的模式。GE的毛利達59.9%,雖然GE有相當多的事業部,但是本業是一致的。專心,讓GE的運作年年維持一定的成長。清水勝一說:「沒有GE的引擎,波音飛機做得再大,也飛不起來。」這與Canon提供印表機引擎的概念相似。

清水勝一表示:「以前企業業績目標總是成長、成長、再成長,但是Canon卻有幾種方法保持現金與毛利。」例如降低庫存、分割不賺錢的部門、細胞式製造模式、適時推出新產品、達成率評估制與日式董事經營等。

較為有趣的是,Canon生產線有不同的設計概念。Canon將生產線分為數個子細胞,只要遇到產能縮減或增加,就依比重削減或增加細胞內的作業員即可。1998~2002年間,Canon撤掉20公里生產線,成功轉移27000人的工作,每年降低3400萬日圓成本,並增加5000億日圓現金。

另外,清水勝一也指出,新產品的推動,是增加毛利的好方法。目前約有6成的新產品,是Canon在近2年內開發的,這對毛利有很大的貢獻。比較尷尬的是,惠普是Canon雷射印表機引擎的大客戶,利潤貢獻不少。在印表機競爭中,Canon就只能和同為日系血統的Epson捉對廝殺了。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