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五屆PTC臺灣使用者大會吸引了不少製造業用戶參與,您也和用戶有許多的討論和經驗交流,這些用戶目前遇到的疑惑為何?您的看法為何?
臺灣的製造業佔多數,且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大家都在談PLM對他們有什麼幫助?是否能協助位於臺灣、歐美和大陸的伙伴或分公司同事,建立協同作業機制或資訊分享平臺?
我則以「Digital Product Value Chain」的概念回應。以摩托羅拉將手機殼委外給綠點為例,透過Internet傳送和協同設計所有樣本,再整合ERP和SCM的處理機制,原本20天到30天的生產週期,慢慢縮短為21天、14天,現在只要7天就完成新產品的開發和生產出貨。
這個價值鏈可以看做一個週期或循環,假設右半邊是製造流程,左半邊是協同設計流程,臺灣過去20年停留在右半邊的OEM工業,需要SCM系統,現在把OEM的部分移到大陸,走向左半邊ODM的部分,結合ERP採購單或訂單的處理,生產滿足客戶要求的產品,就是產品價值鏈的精神所在。包括EDS、MatrixOne、IBM、Agile等也看好PLM市場,都說有整體解決方案,PTC和這些廠商的產品不同點有哪些?對臺灣製造業帶來什麼好處和影響?
如果要讓整個開發設計流程有效率,應用功能和系統間要緊密結合互通,格式轉換要同步。競爭者的解決方案多半是東拼西湊而來的,產品的整合性較差,後端多半要連接多個資料庫,需要經過轉換才能讓資料庫互通,或有些廠商的產品還稱不上PLM解決方案,充其量只是文件管理系統,沒有協同作業機制或資料分享功能。
我們的市場不只在電子製造業,航太工業或當今流行的消費性電子等行業,都有我們的客戶群。您提到臺灣OEM轉ODM的機會和優勢,也在美國、日本、韓國和大陸正在發生或已經發生過,您認為這幾個地區未來的勢力會有怎樣的消長?
過去美國將PC或其他電腦產品委外給臺灣OEM廠商,美國漸漸失去製造的機會,現在臺灣廠商開始轉向ODM並生產自有品牌產品,威脅到美國原廠既有的市場銷售,不過,透過不斷地創新和IT機制的運作,美國原廠仍保有研發的優勢地位。
日本是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大國,其中Sony也是因為採用了我們的PLM解決方案,調整組織流程和企業走向,隨著快速的消費市場脈動推出最適當的產品(Time to Market)。
由於臺灣人力成本節節上升,這幾年臺灣硬體廠商將OEM的部分移到大陸,而自己保有ODM的能力,但經過幾年的學習,臺灣也一定會面臨和美國一樣的問題。韓國手機代工廠如三星已做出一番成績,也走向ODM和自有品牌之路,和原廠摩托羅拉從合作轉變到競爭關係。
大廠與大廠之間的競爭提升到區域之間的角力,掌握研發優勢和縮短產品生命週期是最基本的武器,如果做到產品設計(create)、協同合作(collaborate)、控管(control),就達成PLM的核心目標。您認為PLM市場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
PLM是個產業,牽涉到組織流程、研發、設計和製造等複雜的問題,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多數企業都已導入ERP系統,接下來應該就是PLM的機會。PLM不只有現在這個樣子,還有很多尚未開發的功能和市場。我相信,未來10年PLM的市場規模會追上ERP,甚至超越現有ERP整體市場規模。
熱門新聞
2025-02-08
2025-02-12
2025-02-11
2025-02-13
2025-02-10
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