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芬蘭赫爾辛基的托瓦茲(Linus Torvalds)萬萬沒有想到,以「Just For Fun」的心態在大學宿舍中,於PC環境模擬Unix開發出的Linux作業系統,會讓藍色巨人全力擁抱,強烈撼動微軟帝國,甚至讓許多政府改變IT採購政策,並站出來表態支持。匯集多年的開放原始碼社群力量,在Linux問世後,在全球風起雲湧地散布開來。
與其說作業系統是產品或技術,不如說是一種品牌意識型態的表現,Windows和Office是微軟的大品牌,穩重的藍色是IBM的標誌,這些都是在綿密的商業和行銷機器的運作之下產生的企業體。而根植於自由和分享土壤的自由軟體,背後的開發團隊來自全球各地,遵從約定俗成的授權規範,沒有品牌,只有公共財的資訊交流。
Linux從1991年開始透過網路讓使用者免費自由下載,從1999年底、2000年開始有Linux作業系統加值服務商如Red Hat、Caldera、TurboLinux等成立,銷售Linux的技術服務、教育訓練和書籍等為主要收入來源,聲勢隨著網路產業的興衰而起伏。2001年網路泡沫化,Linux市場歷經2002年的低潮期,到2003年下半年聲勢再度達到顛峰。
找不到獲利模式是Linux市場泡沫化的主因,化身為系統整合商是提高市場對Linux接受度的手段。對IBM或Red Hat來說,這幾年都還是處於投資階段,Linux市佔率超過50%的Red Hat在2003年也才有獲利的消息,Linux平臺也得到越來越多應用軟體商的支援,包括資料庫大廠甲骨文、ERP大廠思愛普等。
看到Linux的大好前景,手握Unix所有權的SCO為了賺到Linux的錢,竟然向Linux用戶下通牒,要求繳交每一單顆伺服器699美元的授權費,這場SCO向Unix和Linux廠商和客戶宣戰的官司至今還沒有結果,但有藍色巨人IBM和Linux大廠Red Hat提出反訴,網威繼續堅持SCO不再持有Unix所有權的態度,這場官司還有得打。
另外,網威陸續併購Linux軟體公司Ximian和德國最大的Linux加值服務大廠SUSE,熱滾滾的Linux市場再錦上添花。 Linux市場累積了許多大廠的力量,如硬體廠商IBM、惠普、昇陽,加值服務廠商Red Hat、SUSE、TurboLinux,軟體廠商網威、甲骨文等的支持,這些廠商準備在2004年好好大幹一場,讓Linux以及開放原始碼應用軟體能走向市場,並證明其服務的獲利模式是可行的。
然而,Linux未來就能因此飛黃騰達,一飛沖天了嗎?有人認為,如果Linux無法順利攻佔高階企業市場,未來只能在有限的領域生存。走出PC環境,Linux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嵌入式裝置和資訊家電市場,也是大廠覬覦的領域,陸續佔領Linux為核心的安全儲存設備、遊戲機、PDA、手機、數位家庭等裝置。
在Linux的版圖,使用軟體不需要支付授權費的名目,對加值服務廠商來說,只有IT技術開發和整合服務的支出,主要費用還是來自於硬體,然而,整體成本還是遠低於Unix解決方案。臺灣網威總經理陳學智說,Linux平臺上的附加價值才是獲利關鍵,未來將挑戰大型企業不可能的任務。
Java活躍在後端應用伺服器和手機環境,Linux的低階應用受到歡迎,如果兩者結合進軍桌面市場,會有商機嗎?多數人多半認為Linux打入桌面市場還需要一段時間,因為使用端操作介面造成的不方便,短時間內仍難以克服。雖然昇陽的StarSuite聲稱7.0中文版已經能和Office完全相容,但市場疑慮仍需要時間來改變。
另外,業者指出,目前有臺灣廠商將研發單位設在大陸,向大陸借Linux人才的情形。分析師指出,大陸Linux人才濟濟,成本又低廉,為了降低研發成本,將研發單位外移將是未來趨勢。然而,Linux市場在哪裡?人力供需情形如何?將是未來Linux市場發展的關鍵。
熱門新聞
2025-02-05
2025-01-31
2025-01-30
2025-02-03
2025-02-03
202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