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ASP、IDC、IT Service之後,現在最紅的一個名字應該是委外(outsourcing)了吧。委外和這些名詞有什麼不同?把企業的應用軟體外包給軟體廠商開發,或把系統的安裝和設定交給系統整合商,算不算委外?主機代管也是嗎?廣義來看,這些都是委外的一部分,但能符合產業定義的委外,則是將這些服務通通交給廠商。

各行各業都會和委外扯上關係。有些公司委託人力銀行或獵人頭公司徵才、委託行銷或公關公司辦活動,電信公司把客服中心交給專業的call center機構執行,大企業將公司的稅務工作交給會計師事務所等,公司內的行銷人員負責規畫公司活動,交由公關公司執行或包裝,類似的業務外包模式,可為企業降低行政支出。

這個風氣吹到資訊業,讓IT產業起了相當大的變化。對IT公司來說,產品的價格毛利逐年下滑,唯有增加更多的專業服務,為企業帶來更多價值,才能有更好的利潤。IBM是最佳轉型的例子,從硬體銷售為主的系統整合公司,搖身一變成為服務導向的企業,獲利因此扶搖直上。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IT部門可能是成本單位,也有可能被認為是協助公司賺錢的單位,採購IT產品是必要的投資,所有的支出列為營業項目,這樣的公司並不多見,多半是金融、電信、流通或製造業等大型企業。

然而,為了大幅降低IT成本、專注於核心業務,國外大型金融集團紛紛將非核心業務委外,包括IT部門的整體委外或商業流程委外(BPO),動輒數十億美元的IT委外案此起彼落,J.P. Morgan Chase花50億美元將IT委由IBM管理,美國銀行也花10億美元,將人力資源、財務和會計等業務,交由Exult處理。

根據Gartner預估,包含商業流程委外、資訊科技委外、系統開發委外、顧問服務、軟體維護與支援,以及硬體維護與支援等六項委外業務加起來,於2002年全球市場規模為5359.7億美元,到2007年,市場擴大到7277.56億美元。

另外,Gartner Dataquest估計,1999年全球BPO市場為2077億美元,到2004年,整體規模將成長至5435億美元,未來5年中每年會以22%的的速度成長。國外的IT委外觀念成熟,多數金融集團採用委外服務的意願高,但反觀臺灣市場,由於服務有價的觀念仍低落,加上企業對於業者的不信任,委外服務仍限於網路管理等非業務性的委外。

根據IDC臺灣預估,2003年臺灣委外市場規模共94.25億元,包含Application Management、Hosting、Desktop Management、Network Management、和Enterprise-wide IT Outsourcing,不包含BPO。 由於IBM、EDS或惠普等大廠積極地教育市場,加上本土業者也開始轉向服務導向的公司,業者對於未來委外市場的發展都很有信心。

然而,委外真的是企業解決IT問題的萬靈丹嗎?一份針對500名資訊管理者的調查中,多數人認為IT專案的風險有逐漸升高的趨勢,尤其是技術更新速度飛快的時代。客戶有永無止境的要求,不完整的計畫或漫無目的的委外,也是造成滿意度不高的原因。

根據MIC調查,無論是政府、製造業、金融業或電信業選擇資訊委外廠商主要的考量點,主要為服務品質、支援能力和整合能力,產品性能、經濟價格等則是較為次要的條件。MIC認為,企業選擇廠商的考量點也是對委外廠商不放心的原因,不考慮委外的企業普遍擔心委外費用會高於預算、資訊安全和系統整合問題。

根據Outsourcing Institute所做的調查,委外市場的重心正從資訊科技委外轉向BPO,該調查30%有委外經驗的受訪者中,正尋求BPO的機會,這些受訪者認為BPO能讓公司更專注於提升價值,而IT委外僅以降低IT成本為目的。

Gartner分析師認為,未來BPO將會結合ASP模式,也就是會以租賃服務方式,轉向成「業務服務提供者」(Business Service Provider,簡稱BSP),並轉向預算有限的中小企業市場。

無論是採取何種模式,IDC認為,降低IT投資、提升營運效率只是委外消極原因,更重要的是企業思考本身核心競爭力和轉型的目標。IBM臺灣總經理許朱勝曾在本刊發表「利用委外轉型」一文,引述他的看法:「我認為有兩個方向是企業主應該要考慮的。

第一,轉型的目的是什麼?企業主希望成就什麼樣的事業?企業轉後的定位是什麼?第二,在價值鏈的環節中,如何提升自己的價值?價值是從服務和軟體而來的,如果從硬體角度出發,差異化反而不大,這是企業必須思考的兩個問題。」

另外一個值得觀察的現象,日前戴爾突然取消印度客服中心的委外計畫,由於客戶抱怨當地客服人員的專業度不足,委外雖然能降低成本,沒有達到預期的效益,服務品質無法直接掌握。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