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電腦大廠研華,今年將中國、臺灣、香港三地整合為大中華區運作,並且準備將中國經營多年的通路、服務與臺灣系統整合商分享,扮演中國與臺灣兩地系統整合商橋樑。研華希望藉此把影響力從經銷、系統整合,進一步影響終端企業,讓大中華區在2005年佔去總體營收的35%。

根據市調機構VDC統計,2000年時,全球工業電腦的規模為19.63億美元,預估2005年時,全球工業電腦規模可達33.23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11.1%。不過,部分工業電腦廠商認為,工業電腦已是夕陽產品。

看在研華大中華區總經理何春盛的眼中,沒有絕對的是或否。何春盛笑著說:「現在研華也不把工業電腦叫工業電腦,叫做e-Platform。像PC這類毛利只有3~5%的量販產品,研華不做,研華只做有價值的產品。」

一般來說,工業電腦的毛利可維持30%以上,研華偶爾還會出現48%的毛利。研華承接的單筆訂單,每年出貨量約介於3000~50000臺之間。

研華耕耘中國多年,今年前8個月的營收,中國就佔了18%,臺灣約佔有11%,總計大中華區的營收,就在30%上下。研華在中國,許多領域都可見到工業電腦的影子,下半年研華更積極進軍三級城市。

何春盛認為,臺灣系統整合商雖有不少廠商已經進入中國,但因為規模太小、缺乏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因此不得其門而入。研華希望透過經營多年的銷售與服務體系,幫助臺灣系統整合商在中國找到新的商機。

根據研華過去的經驗,臺灣與中國系統整合商確實有些差距。例如一部工業電腦可控管高速公路上所有車道的車流量,但是,中國系統整合商會用一部工業電腦管控一個車道的車流量。因此,他認為臺灣系統整合商在中國有好的舞臺,只是缺乏一位引路人。

至於研華此舉能夠帶來多少「價值」?何春盛沒有想這麼多。但是因為研華65%的產品透過系統整合商出貨,不管是臺灣、中國系統整合商各別下單,或是進入中國接案後再下單,都是研華旗下產品的潛在客戶。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