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時,美國Polaroid公司一位科學家的3歲女兒,問這位科學家為什麼看不到父親即時拍攝的影像。這位科學家無法以複雜的成像原理告訴女兒,但是卻給這位科學家一個新的點子:讓拍攝的影像立刻就能被看見。

不過,時間是殘忍的,Polaroid以即時呈像照相機聞名於世,後期的歡迎程度大不如前,在2001年10月時,因為破產而面臨被拍賣的命運。

1943年因為問問題而造成即時呈像相機問世的3歲女孩,現在最常使用的相機是數位相機。但是,2001年時,這位已經升格為祖母的女子,再拿起傳統相機拍照時,同樣受到她的孫女質疑。

她告訴孫女,在傳統單眼相機是看不到即時影像的,孫女回了她一句:「那為什麼還要用它?」數位化的技術帶來了新的體驗,打進傳統影像,數位影像肯定要出頭天。近百年色彩記憶受考驗

1666年時,英國牛頓在劍橋大學用一支三稜鏡將陽光的七彩色譜解讀出來,人類第一次開始對色彩有突破性的了解。1912年的巴黎街頭,出現人類史上第一塊霓虹燈看板,人類的視覺得以接觸更璀璨、亮麗的色彩。

但是,人類得以在腦袋以外記憶色彩,是在1923年柯達推出第一卷彩色底片以後,人類開始有記憶色彩的權利,而不再僅限於眼與腦的運作。

1987年,惠普推出第一臺彩色噴墨印表機PaintJet,人類辦公室與家庭彩色化的起跑點從此展開。但是,即便彩色噴墨印表機已經問世,人類使用底片紀錄色彩的行為依然持續,到今年才感受到彩色列印的魅力。

惠普曾經坦言,雖然與康柏合併經過周詳的計畫,但是,有一個計畫持續了5年,這就是驅使人類彩色影像的數位化,並且朝列印輸出邁進。下一波IT商機的驅動力

數位影像被視為下一波促使IT成長的動力之一,2003年時,光印表機一項,在中國的規模就位列第三。而數位影像從產生到輸出或紀錄,一連串的生產鏈被視為巨大商機,也難怪越來越廠商要與數位影像掛勾。

根據市調機構IDC統計,2005年時,光美國一個單一市場,就有150億張影像經由「列印」方式輸出,屆時1/3以上的家庭會持有數位相機。

另一家市調機構InfoTrands則指出,美國消費者有81%願意購買數位相機,並且在家中使用相片印表機輸出照片。近2年來全球數位相機熱銷,加上可照相的手機風行,數位影像的輸出需求,被理所當然地視為大餅。

根據統計,2003年全球數位影像的規模已超過600億美元,這個數字與臺灣2003年資訊硬體總產值684億美元相去不遠,後續發展潛力不小。3~4年的開發周期

以數位影像的列印輸出而言,噴墨印表機是價格/效能比較佳的選擇。但是,噴墨印表機神奇技術的背後,隱藏的技術與心力更不在話下。

平均而言,廠商開發一條墨水產品線,約需要3~4年的時間。以惠普的墨水技術來說,要能承受340度的溫度變化,並且每秒的加熱與冷卻次數要能達12000次。雖然稱之為「墨水」,但絕不只是加了顏色的水。

每一滴墨滴的運動速度,每小時可達50公里。而且在噴頭上的512個噴嘴,要能準確將墨滴噴在材質上,每一個噴嘴的比人的頭髮還要細。

噴墨印表機可以印得出相片品質的數位影像嗎?從技術上來說,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數位相片列印與沖印間的拉距,不是從噴墨技術就可以決定一切,包括成本、便利性、抗衰度與使用習慣,都需要被一併考量。

準備好迎接數位影像時代了嗎?本期iThome周刊,站在2004年這個時間點,往前回顧並往後觀察數位影像的發展,以及影像對人類經濟體的改變。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