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臺北寬頻位於大臺北瓦斯光復大樓的企業IDC機房,藍色巨人x-Series伺服器的新旗艦:採用X3架構的x366「Zeus」伺服器,在3U的機箱內,安裝著4顆Xeon MP處理器、16GB DDR2-400記憶體、6臺罕見的2.5吋SAS萬轉硬碟,以及內建256MB記憶體的ServerRAID 8i磁碟陣列控制卡,靜靜的躺在機架上,日以繼夜的全速運轉一個月。
在這一個月內,我們與大臺北寬頻合作,除了既有SPEC CPU 2000等標準效能測試程式外,也嘗試了IBM Director等系統管理軟體、諸多伺服器應用程式,以及實際進行硬碟熱抽換、建立各種RAID等一般性工作,作業系統都採用Windows Server 2003 x64版本。換言之,我們就部署一臺x86世界中的頂級伺服器在企業機房中,做為真實世界的測試。
幾乎無從挑剔起的頂級伺服器
x366不愧是藍色巨人的頂級x86伺服器,整體機構設計可謂雕樑畫棟,加上伺服器面板直接附上完善的使用說明,所有部件的拆卸及安裝都相當的便利,在iThome歷年來測試過的諸多伺服器中,堪稱首屈一指,完全是高階伺服器的等級。系統BIOS底下的設定功能相當完善,除了目前開機時尚無法支援USB鍵盤這個小缺點外,像IPMI BMC的網路相關設定,都直接內建在系統BIOS之中。
x366的效能極為出色,僅採用低階Xeon MP「Cranford」的x366,在SPEC CPU 2000的整數項目中,竟然足以直逼採用內建8MB第三階快取、高階Xeon MP「Potomac」的Dell PowerEdge 6800。IBM對此表示,他們認為價格高達三千多美元的Potomac實在是太貴了,而且多路系統的效能瓶頸往往都是匯流排及記憶體頻寬,所以IBM就在這地方下功夫,使得搭配低階Xeon MP處理器的X3伺服器,效能上足以勝過採用高階處理器的競爭對手。
雖然我們除了SPEC CPU 2000以外,並沒有實際比較的量化效能基準,但在諸多一般伺服器應用程式的執行效能上,就我們和大臺北寬頻的經驗,x366依舊突出,TPC的公開測試數據也證實了我們的觀點。x366在TPC-C的分數為150K,超過採用4路Opteron 852的HP DL585多達30K之譜-這是令人非常難以置信的。同為X3架構、可堆疊擴充的x460更是驚人,雙機箱/8路系統時的表現高達250K,更明顯超過前代EXA2架構、16路的x445系統(215K),也證明極佳的效能延展性,已經足以和大型的RISC系統一較長短。
美中不足的是,x366搭配的部分工具程式、如ServerRAID 8i所內建的RAID監視程式,依舊是32位元版本,在x64 Windows上執行時,會有處理器利用率瞬間飆昇的問題。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採用UltraVNC等遠端桌面程式。由此可見,32位元應用程式在64位元作業系統上執行,還是多少會面臨效能上的瓶頸。
不過,總而言之,瑕不掩瑜,除了價格以外,x366的確是一臺沒啥地方好挑剔的頂級x86伺服器。問題是:誰需要這種頂級的x86伺服器?
長期仰賴Wintel伺服器的企業,在成長之路上所遭遇的困難
藉由價格及取得成本上的雙重優勢,x86處理器在低階伺服器市場不可動搖的主導地位,早已著毋庸議。另外,基於使用維護與人員訓練的便利性,Windows Server更一直是中小企業伺服器的主流作業系統。
這裡也許會有人質疑,現在Linux不是已經在企業界受到普遍的歡迎?但事實上,Linux及其他的x86平臺Unix(如FreeBSD)在技術支援及使用易用性上,依舊遠不及Windows。可以透過這些Open Source作業系統及軟體資源節省IT成本者,多半仍都屬於擁有龐大IT部門或強大技術能量的企業。
萬丈高樓平地起,所有的大企業,都是從蓽路藍縷、草創初期的小公司,逐漸成長至今日的規模。很多小公司在成立早期,基於有限的預算,多半僅能採用便宜的Wintel架構伺服器,作為企業IT架構的核心。如果當企業的組織架構持續成長,自然就會產生對更高階伺服器的迫切需求。
但是,長期以來,4路以上的高階伺服器,一直都是以專屬Unix/RISC架構與大型主機為主,對於已經大量採用Windows應用程式的企業,他們就會面對轉移平臺架構、承擔轉換風險、增加維護成本的困難抉擇。反過來說,如果部署大量的低階伺服器「以量取勝」,又將面臨管理上的問題。
對於已經綁死在Wintel架構上的企業而言,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困難。所幸,近年來Wintel架構在高階伺服器上的發展,帶給這些企業另類的選擇:效能更好、擴充能力更強、可靠性甚至號稱「比美大型主機」的Wintel伺服器。
什麼叫做「大型主機等級」的延展性和可靠性
理所當然的,一般人在判斷一臺伺服器「高不高階」時,多半都先以處理器的數量作為最主要的標準,畢竟處理器的數目決定了伺服器的潛在效能,大型多處理器架構也是非常高的技術門檻。
如果換成「持續擴充」的角度,就會有另類的考量,例如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業務需求,透過增加機箱模組的方式,逐步提升運算效能,以達成「隨需求而購買(Pay as you grow)」的目標,避免投資上的浪費。另外,為了有效發揮運算效能、提升伺服器的可靠性,軟硬體分割區及重要元件的熱抽換技術,也是必備的功能。
毫無疑問的,現在的硬體越來越可靠,磁碟儲存系統也藉由磁碟陣列的普及,逐步提高可用性,惟獨一個例外:記憶體。由於半導體技術的持續發展,記憶體晶片的密度越來越高,而且為了追求更好的效能,也有更高的運作時脈。換言之,記憶體發生軟錯誤的機率,隨著技術的發展而持續成長。所以,要如何維持記憶體資料的可靠性,就是高階伺服器的技術顯學,像ChipKill、Memory Hot-Plug、Memory Mirroring,甚至Memory RAID等發展,也成為長期缺乏完善記憶體可靠性功能的x86伺服器,進入高階市場的一大門檻。
缺乏晶片組造成價格高昂
俗語說的好: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由於英特爾與AMD等x86處理器廠商並未推出如此高階的系統晶片組,造成伺服器廠商必須自行研發,所以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高階x86伺服器一點也不便宜。以我們本次測試的x366為例,報價將近150萬,幾乎是規格相近、同為4路Xeon系統的Dell PowerEdge 6800達兩倍之譜。近期大量採購HP DL380G4的大臺北寬頻就表示,一臺x366就夠他們「買半打的DL380G4」。
所以,市場有潛在需求是一回事,廠商認不認為市場需求有這麼大、是否值得企業砸大錢購買,那又是另一回事。基於不同的市場策略考量,不同的廠商就會有截然不同的觀點。
對於高階x86伺服器的應用,目前伺服器大廠主要分為兩派:一邊以IBM、Sun和Unisys為首,自行研發高階系統晶片組,推出4路以上的高階x86伺服器;另一邊則是與英特爾長期維持緊密關係者,如HP和Dell,為了與Itanium進行市場區隔,而停止發展4路以上的高階x86伺服器。原先HP也有繼承自Compaq的大型多路x86系統,如採取Profusion與F8晶片組的DL740和DL760伺服器,不過日後將不再繼續研發類似的產品線。
IBM表示,由於Itanium執行x86應用軟體的效能並不理想,而且過於昂貴,所以與其採用Itanium伺服器,不如設法改善x86處理器在4路以上系統的效能和可靠性,所以才自行研發XA系列晶片組,作為「Itanium Replacement」方案。另外,由於高階的x86伺服器可能與Open Power等低階RISC產品線有所重疊,前者將以Windows平臺為主,後者則是Linux,X3諸多高階特殊功能、如熱新增記憶體,也僅限於Windows。
Sun認為,英特爾的x86處理器普遍缺乏大型系統的擴展能力,這也是英特爾缺乏伺服器系統研發能力的必然後果,所以除了採用AMD Opteron處理器外,日後可能與Newisys合作,推出具備完整RAS能力的高階x86伺服器,屆時將同時支援Solaris、Linux與Windows。
相較於IBM與Sun,Unisys從ES7000開始,針對Windows與Linux的客戶,更是以「Wintel架構的大型主機」和「Unix/RISC Away」做為訴求,結合Real Time Capacity等隨選策略,將Wintel架構推入大型主機市場。
身為x86處理器及晶片組的最大供應者,英特爾認為x86平臺的可靠性依舊遠不及Itanium,它們也懷疑採用採用高階伺服器的企業,究竟有多少會相信Windows的可靠性,所以近期內都不會有推出4路以上Xeon晶片組的計畫-這也是造成高階x86伺服器價格昂貴的主因,因為廠商都必須自己開發專屬的晶片組,如IBM的X3。
就算是Itanium平臺,英特爾至今也尚未推出4路以上晶片組,如HP、SGI與Fujitsu等廠商,也都是自行研發專屬晶片組,英特爾缺乏設計大型伺服器的經驗,是最有可能的主因。英特爾是否在日後推出更高階的系統晶片組,打算透過雙核心及多核心處理器減少多路系統的需求,或者是釜底抽薪、讓處理器直接整合系統晶片組及記憶體控制器,走上和IBM、Sun與AMD類似的CC-NUMA架構,以便於實作大型多路系統,相當值得觀察。
不過,英特爾也表示,他們會根據市場的需求來決定日後是否推出更高階的x86伺服器晶片組。尤其英特爾近期已經在推動Itanium與Xeon的平臺共通化,未來將統一兩者的韌體、晶片組、FSB,甚至處理器腳位。如果成真,屆時缺乏獨立研發能力的伺服器廠商,也有機會推出大型的多路Xeon伺服器。
有別於英特爾的保守態度,兩年來藉由Opteron成功切入伺服器市場、鼓吹「x86 Everywhere」的AMD,已經將大型多路系統視為Opteron未來技術發展的重點,預計在後年前將可支援毋須額外系統連接晶片(glue logic)的32路系統,充分發揮整合型記憶體控制器與CC-NUMA分散式記憶體架構的技術優勢,設法讓x86伺服器足以完全取代RISC。
系統的可靠性需要「軟硬皆備」
不過,有了好的硬體,高階伺服器更需要可靠的軟體,兩者兼備才是真正的高可靠性。任職於Bull集團多年、在伺服器產業擁有三十年豐富經驗的Ren? J. Chevance,在其著作的Server Architecture一書中,一針見血的打破所謂「高可用性」的迷思。
他指出,系統的高可用性,並不是提供錯誤容忍的硬體備援機制所能單獨提供,因為經過數年來標準化硬體規格的發展,目前的伺服器硬體已經相當可靠,但往往不穩定的作業系統、裝置驅動程式和應用軟體,才是造成問題的元兇,卻經常被人所忽略,而這不是硬體備援所能解決的。
Fujitsu即對此表示,雖然他們曾經推出採用IBM EXA2架構的伺服器,但是根據他們的經驗,部署8路以上系統的客戶,甚少有採用Windows者,多半仍是以Unix為主。另外,如果是採用Linux的企業,基於Linux跨平臺的特性,反而更易於擺脫x86硬體、轉移到其他的RISC平臺上。
從Pentium Pro推出至今,x86花了整整十年的時間,才站穩今日在低階伺服器市場的地位。Linux從早期很多人懷疑是否可以拿來架設伺服器,也是經歷了數年的光陰,才走到今日的規模。既然如此,我們實在沒有理由相信Windows就可以比別人順利。
所以回過頭來,如果要推動Wintel架構的高階伺服器,最後還是得仰賴微軟是否可以說服企業:Windows Server足擔大任,擺脫過去Windows作業系統僅適用於個人應用及低階伺服器的刻板印象。
Windows Server Data Center的出現,以及未來Longhorn將支援的動態分割區(Dynamic Partitioning)及熱更新(Patch on the fly)技術,充分展現了微軟進軍高階伺服器市場的企圖心,是否可以讓Windows走入企業IT架構的核心領域,就有待時間來證明了。文⊙劉人豪
熱門新聞
2025-02-08
2025-02-11
2025-02-10
2025-02-10
2025-02-08
202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