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投資會因為企業內部的需求以及外部的要求,而有投資比重的提高。那麼不禁令人想問,投資了是否就能提高企業競爭力?
企業不管大、中、小型都不能忽略IT建置的重要
和大工業資訊組長孫水文表示,為了打進國際市場,符合大客戶的IT規模與需求,製造業當中,不論是大、中、小型公司,都必須自我提升,打造一套堪用、合格的IT架構。「IT帶動企業競爭力,讓企業運作更為流暢,已經是一種擋不住的趨勢了。」孫水文說道。
因此,不論是台南紡織副理李育奇說,「透過健全IT架構協助企業進行決策分析」;或者是聯成化學科技資訊經理陳玉桐所言,「在企業中,協助作業自動化,有助於稽核、邏輯運算制度導入,以及工作效能提升等,都可以節省許多無謂的人力成本。」所有IT建置都是為了完成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目標。
現在的企業,沒有IT就不能開張營運
在金融業,IT更被許多人視為營運的命脈,群益證券資訊部經理廖英彥便直言,IT支出對證券業而言,IT支出比重越高,企業規模越大,營收比重也越高,這也形成證券業對於IT的依賴也更深。這樣的一個循環,則逐漸加深IT支出與金融業競爭力的正相關。
金融業是一個相當依賴IT的行業,台灣人壽協理張慶童表示,「沒有IT,企業就不能開張營運。」就金融業而言,IT建置的規模與強弱,連帶影響其企業的競爭力。
他進一步指出,金融商品持續性的推陳出新,一定會改變金融業現有的IT架構;加上通路多元,以及配合外商金融保險業者所導入如CRM、資料倉儲或是商業智慧(BI)導入等服務創新,都會影響IT建置。但他也說,IT只是企業競爭力的基本,企業若缺乏創新能力,只有單純的IT是無法創造企業營運佳績的。
不能以「追求流行」心態看待IT
金融業對於IT的投資也較製造業和服務業「捨得」是無庸置疑的,中央再保公司副理廖秀慧表示,對企業而言,「錢要花在刀口上」,不論是新的科技或是IT支出,重點是要提升企業競爭力,而非追求科技的流行。畢竟,IT是為了改善企業效能,透過電腦化,將以往透過人力執行的工作,可以透過IT達到效率更快、傳遞更便利的目的,例如精算等等。
服務業的衣蝶百貨資訊處長吳大成則說,該公司現在對IT依賴日深,比方透過POS完善的收銀系統,就可以立即得知即時業績;也可以透過自行開發CRM相關工具,進行顧客消費行為分析,在改善服務流程上面幫助很大。新光保全則是提供客戶每個客戶獨立的帳號,讓他們可以上網查詢當月的各種設定與異動,並節省掉時間與郵資的浪費,對客戶提供省時省力的解決方案,其資訊主任張墎坤認為,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就是一種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營運最佳的,並非投資IT最多的公司?!
不過,有趣的是,大多數人都認同這樣的觀點,可是實際上卻也有數據顯示出不盡相同的結論。在「IT有什麼明天?」一書中,就舉出了一個數據,頗耐人尋味。
那是Alinean顧問公司在3年前,對美國7500家大公司IT支出與財務績效進行調查,表現最佳的往往是IT支出最摳門的公司,在前25家營收最高的公司中,IT支出平均佔總營收0.8%,表現最差的25家公司中,IT支出則佔總營收2.7%。
此外,另外一份調查也顯示,IT開銷與企業營收不見得有這麼直接的關連,表現最差的公司,的確在IT支出占總營收比重是最低的,但表現最佳的公司,其IT支出卻不是高的,而是第二少的!
我們認為,把IT支出跟企業競爭力相提並論並沒有錯,因為在現在的環境中,IT是為了讓你的企業「不落後」,但卻也不保證是萬靈丹,只要服下競爭力就會三級跳,許多花大錢做E化的公司,導入失敗的案例也不少,這些失敗的專案,不但沒有為企業帶來效益,反而是沈重的負擔。因此,或許只能說是:「IT不是萬能,沒有IT萬萬不能!」文⊙黃彥棻
熱門新聞
2025-02-08
2025-02-12
2025-02-11
2025-02-13
2025-02-10
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