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刊此次「2005年臺灣2000大企業IT採購大調查」的結果看來,目前已建置的儲存專案中,建置率最高的是「災難復原」(42.3%)、「異地備援」(35.3%),此現象也囊括服務業、金融業和製造業三種產業別。這2項攸關企業永續經營的項目建置比重高,也意味著,臺灣企業以企業生存為最高訴求。不過2000大企業中,已經有上述兩項建置的仍在五成以下。

今年打算建置的儲存專案建置以異地備援、災難復原為多,卻有過半的企業(52.5%)並不打算評估或建置任何儲存專案。而當資料量大、儲存架構複雜,勢必得面臨儲存管理問題,卻只有不到10%的企業,預計導入簡化儲存管理的儲存資源管理(SRM)和資訊生命周期管理(ILM)。這也顯示出,即使儲存需求強大,臺灣企業普遍對於儲存管理以及簡化,並不積極。

過半金融業已建置災難復原、異地備援
一般說來,災難復原(Disaster Recovery)在企業內部最常見的狀況就是,有某臺運轉核心作業系統(如ERP)的伺服器當機,讓企業面臨持續運轉上的困難,就企業而言是一場災難;美國發生的911恐怖攻擊事件,或者是921大地震及東科大火,也都是災難。

跟著災難復原一併被討論的就是異地備援,就是企業在災難發生時,可以有另外一套遠端的系統,即時取代或接手企業原本的系統,以維持企業的正常營運。為了避免因為災難而導致企業難以存續,因此災難復原、異地備援,對於很多企業都攸關其永續生存。
從此次的調查結果顯示出,過半的金融業者在2004年之前,都已完成異地備援以及災難復原的專案,是三大行業當中,建置率最高的。三信商業銀行襄理賴文勝便說,要做異地備援、災難復原,主要是因應主管機關將這些項目,列為定期稽核時的檢查項目,加上銀行受主管機關規範甚嚴,不得不做。

全球人壽專案管理師陳迪森則表示,美國的恩隆案後,不僅法規有強制規範,企業本身也對於企業資料的安全保護與稽核更為重視,引進一套完整的配套措施,納入災難復原以及異地備援的機制。因為許多的不得不,也造成金融業者對於災難復原以及異地備援專案的重視程度,往往高於其他產業。

部分MIS提前預防災難發生
相較於金融業的積極,服務業者與製造業者對於災難復原的概念,通常不是來自策略性的規劃,或經歷過慘痛教訓或是看到他人的例子,起了警覺之心。

經營農產品電子交易網站的中華全球食物網,其資訊部經理陳振富便說,對災難復原有警覺並進行異地備援的動作,是因為該公司整個電子交易平臺曾被駭客入侵,致使整個系統當機。而建榮工業MIS課長鐘明仰指出,見證了許多製造業者因為廠房失火,但因為沒有備援的系統與資料庫資料,導致企業甚至面臨生存關卡。看到別人真實案例,鐘明仰也有備無患的將災難復原以及異地備援,列為MIS的重點工作之一。利碟科技資訊部副理柯翰宗則說,在911恐怖攻擊後,資訊業界已有憂患意識,紛紛建置第2套備份系統,以防不測。
正規的異地備援通常會將備援的系統,建置在不同的斷層帶上,但三信商銀因為是區域銀行,機房仍放在臺中的不同地點;全球人壽、建榮工業、和大企業、甚至是利碟科技等,也都以不同工廠的機房為主,多數在同一地區。而名皓企業資訊部專員黃亮陽說,總公司在臺北、2個工廠在桃園,年底還有新廠落成,才著手將系統分散到四處。放置在四處的異地備援難以成行,柯翰宗說,建置成本還是最大的考量。

異地備援方案或是災難復原,最終目的是為了降低企業在永續經營上面臨的困難,根據此次調查結果,製造業與服務業也陸續將這兩項專案列為重要的導入計畫中,可預期在不久的將來,企業永續經營(BC)將成為企業在導入相關專案中的最高指導原則。

儲存環境複雜,卻不需管理?
根據IDC資料顯示,臺灣製造業在2004年因為大幅度擴廠,對SAN(儲存區域網路)儲存設備金額高達10億元。這也意味著,這些企業已經從單純的DAS(直接附加儲存)儲存架構,轉變成SAN。隨著儲存架構複雜度提升,企業對儲存管理需求,應是大幅提昇。不過根據此次的問卷調查結果卻顯示,已經順利引進儲存管理工具,以簡化儲存管理,含資源管理(SRM)和資訊生命周期管理(ILM),分別只有16.7%和2.7%。這種落差普遍反應到企業,仍未認知到儲存管理的需求已成形。

租借ISP公司的數據中心(IDC),是企業系統備援的最好場所,例如中華全球食物網,將營運資料和電子商務資料,非同步備份到租用數據中心(IDC)備份伺服器上。不過租用IDC比例今年只有0.6%,遠比去年2.4%為低。加上儲存委外需求今年也只有0.8%企業有意導入,例如三信商銀在系統更新前,委託業者進行異地備援,但現在則自行採購備援相關軟、硬體設備,顯見臺灣企業對於儲存管理需求,遠遠不及對於企業生存需求的強烈。文⊙黃彥棻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