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零售的「個體戶」除了要面對強勢連鎖店的競爭外,目前也正面臨軟體產業結構上的變化。軟體銷售由傳統電腦門市,逐漸走向多重通路的銷售模式,包括便利商店、大型量販店、直效行銷甚至網路直銷,上游軟體開發業者也正積極開闢新的市場與通路。

在台灣兩大軟體連鎖門市通路業者華彩軟體與新人類資訊「化敵為友」後,軟體零售門市可能將面臨重新洗牌的局面。事實上,軟體零售的生意今年以來並不好做,除了電腦遊戲持續成長外,門市零售業者也面臨軟體降價利潤壓縮、網路等直銷通路興起等新的衝擊,零售門市未來發展值得觀察。

為了不讓硬體業者專美於前,華彩軟體與新人類資訊在3年前幾乎同時投入軟體專業連鎖門市經營,隨後先後又有T-Zone、震旦行、有樂、PC-Mart等多家業者投入發展軟體連鎖店,達到鼎盛。以台北光華商圈來說,同時就有7、8家軟體專賣店存在,彼此競爭激烈。

然而,軟體零售的「個體戶」除了要面對強勢連鎖店的競爭外,目前也正面臨軟體產業結構上的變化。軟體銷售由傳統電腦門市,逐漸走向多重通路的銷售模式,包括便利商店、大型量販店、直效行銷甚至網路直銷,上游軟體開發業者也正積極開闢新的市場與通路。

最早感受到通路變化的是幼教多媒體業者,銷售管道從早期集中在電腦門市,到如今郵購、直銷甚至百貨公司展示銷售,電腦門市的主導性正在走下坡。

由於軟體光憑盒子包裝並不能了解其產品性質,在目前電腦門市並沒有發展出常態展售及專業解說人員的服務模式下,和其他通路比較起來,電腦軟體零售門市並沒有占到太多便宜,也影響消費者購買的意願。

而軟體也有走向低價化的趨勢,一般消費性軟體零售價格從新台幣千元左右,到目前二、三百元也有人賣。即使門市經銷業者能維持10%-20%的毛利,但實際收益卻薄得多了。

此外,網際網路的盛行,可能才是軟體零售業者未來要面對的強力挑戰。目前多數軟體業者已提供網路下單郵寄產品的服務,部分業者如友立、訊連、趨勢甚至可直接從網路上直接下載軟體,再透過信用卡付費,省卻通路業務。在軟體與網路結合越來越緊密的情形下,通路業者未來的角色並無清楚定位。

華彩軟體總經理賴毓敏表示,儘管軟體產業持續成長當中,零售通路的發展卻是漸漸趨緩。華彩在併購了「軟體潮流」及「遊戲空間」兩大軟體連鎖門市通路後,將致力在網路與實體通路的整合,未來實體通路可能只剩下物流及行銷的功能。

事實上,對大部分的軟體產品來說,透過門市零售從來就不是軟體銷售的主要通路,以微軟的產品來說,作業系統是以硬體OEM為最大宗,其他產品則是透過經銷商進行企業授權。而在去年擴大內需方案後,學校市場也成了不少軟體的主要銷售管道。此外,硬體搭售也是軟體業者穩定的收入來源,包括友立、力新、訊連、聲碩等主要套裝軟體業者,與硬體搭售的比例都不低。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