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五的軟體資產鑑價專案7月將正式結案,希望藉此減少軟體業者和投資者認知落差過大的遺憾,增加各種購買、合併、投資案的成功機率,加速未來軟體業間整合成長。軟五今天(6/9)也邀請稅務管理專家潘敏行與辦一場「軟體公司收入認列與鑑價」研討會,現場座無虛席。

鑑於軟體產業無形資產價值難評估,經濟部工業局軟體工業五年計畫工作室委託Coopers & Lybrand會計事務所進行的美國軟體資金環境研究專案,目前已進入結案階段,預計七月可發表。未來軟體資產的鑑價制度,將引響軟體公司在購買技術、引入新資金、發放認股權證及購併的表現,甚至軟體公司整體經營模式。

軟體業者主要依靠技術、創意和人力等看不見的資產,和傳統製造業依賴土地、廠房、原料等大異其趣,在軟體公司陸續將上市上櫃列為近年發展的重點後,軟體公司的無形資產如何評估,在會計上如何認列,就成了大問題。有鑑於此,軟體工業五年計畫工作室去年七月開始,委託Coopers & Lybrand會計事務所,就美國軟體資金環境進行研究,將美國的軟體業的價鑑制度引入台灣。

軟體工業五年計畫工作室副主任許良光指出,該專案目前已屆結案,也已實際在本土2家軟體公司內先行評估,希望台灣的會計業界、投資業界、軟體業界能以此為參考,減少軟體業者和投資者認知落差過大的遺憾,增加各種購買、合併、投資案的成功機率,以加速未來軟體業間整合成長。

軟五今天(6/9)也邀請美國稅務管理專家潘敏行舉辦一場「軟體公司收入認列與鑑價」研討會,吸引超過30家軟體業者與創投業者參與,顯示業界對軟體資產鑑價相當關心。

潘敏行指出,美國評鑑軟體公司的主要標準,包括研發技術、市場地位、財務狀況、人力及公司管理制度等,主要的無形資產則有研發實力、客戶群、長期合約、資訊處理系統、人力資源及品牌等,智慧財產則包括著作權(Copy Right)及專利權(Patent)兩項為主。

潘敏行指出,近年軟體業多轉為提供產品及服務等多重組合銷售方式,在此種非一次賣斷的銷售情況下,因會計處理的方式不同,而會造成相同的銷售合約,在不同的會計處理下,成本與收入認列有異,特別會造成同業比較鑑價時的困難。

舉例來說,同一份軟體銷售連帶售後服務合約,一般公司在一開始賣出時就一次認列,然而國外某些公司已認識到這個問題,而與客戶約定多次付款多次認列,帳面上看起來每年就有穩定的收入,也降低投資風險,對於爭取投資人青睞較占便宜。

潘敏行表示,美國會計師協會(AICP )早年就已經意識到軟體資產評價的問題,1997年連續公布一系列規範,台灣的會計、創投業界,也應即早正視這個問題。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