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立峰認為臺灣開發人員只要培養出國際化的創意能力,其實現在比過去更有機會成功。攝影/楊易達

電腦科學是少數最國際化的科學,不論在臺灣或美國,學習的內容都差不多,甚至連教材都可以是相同。但據Google臺灣工程研究所所長簡立峰的觀察,臺灣軟體開發人員卻容易自我設限,反而不易在軟體產業中成功。他認為,只要培養出國際化的創意能力,現在比過去更有機會。

為了找人才,簡立峰幾乎將臺灣近十年內優秀的軟體開發人力盤點一遍,也因此,他看到臺灣軟體開發人員當前面對的挑戰和困境。他指出:「現在要以網路或軟體來創業,因為沒有全球化,就沒有任何機會。」不論網站是哪一國的開發人員做的,只要適合網友的需求,流量就會上升。簡立峰認為臺灣的開發人員必須國際化,才能在軟體產業成功。

但是國際觀不只是想像的,而是需要真正對這個世界的脈動有所了解。簡立峰指出,臺灣年輕人其實比過去更有知識,也更有創意。臺灣硬體產業具有世界規模,因而可以對外傳達這些優勢,但軟體產業因為缺乏對世界的了解,雖有創意,往往只屬於自己的世界,不見得能通用全球。

尋求組織培養國際化能力
簡立峰認為培養國際化能力最快的方式,是尋求組織的協助。不論是與具備國際觀能力的人組成團隊,或者是進入國際級企業或環境中歷練,都遠比自己累積容易。他以Google工程師為例,進入Google不需很久,就能很快擁有超過簡立峰30年累積的國際經驗。或者像無名小站被Yahoo收購後,無名開發團隊很快就能學習到國際市場經驗,比起靠自己累積容易很多。開發人員要培養自己的能力,簡立峰建議:「要選一個有機會的環境去發展,而不是選一個你已經是第一名的環境。」

如果在臺灣無法找到適合的環境,就需要走出臺灣去累積對世界的了解。簡立峰認為沒有人能走遍全世界,也沒有人能代表全世界,國際觀很顯然還是要靠自己的想像力。藉由想像力,不一定要出國唸書,也能憑短暫出國旅遊、蒐集國外資訊等方式,從有限的訊息中,想像出某個國家人民的喜好,增加對外國市場的認識。

想像力不同於創造力,某種程度上是能夠自己切換不同的角度來得到各種訊息。簡立峰說:「有想像力,才能得到比別人更多資訊。」而且不是那種偶而靈光乍現的創意,他認為必須是能夠源源不絕的想像,然後逐一求證,找出其中其中可行的創意。

簡立峰培養想像力的祕訣是每天花一些時間,回顧前一天所發生的事情。過程中,他會去想像前一天生活中的每一個情境,嘗試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事情,就像是拍電影時,切換不同角度的攝影機看相同的場景。一方面讓自己更周全,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改正工程師往往只想到自己的缺點。

除了回顧,還可以進一步作預想的練習。例如要進行英文電話會議前,先想像對方的模樣,要討論的的議題等,真正開始開會時,就能很容易的使用英文對話。運用各種方法訓練自己,培養不斷想像的能力。

開發者培養出想像力之後,簡立峰認為才能得到比別人更多資訊,也才能用比別人更快的速度,累積出對世界的了解,然後就能創造出國際化的軟體需求。

開發團隊再次成長的關鍵是人才
最後一個開發人員需要培養的,是說服別人的能力。簡立峰觀察臺灣網路創業的例子,其實已經出現過二、三十個可以成功的商業模式,但往往都後繼無力而失敗。原因並非是資金不足,而是人才短缺的問題。臺灣的開發團隊很容易找到幾個人一起合作,但是要進一步發展成30個人的團隊卻相當困難。

例如臺灣的搜尋引擎公司很早就推出可以在國際上競爭的搜尋引擎產品,但是無法吸引更多人才投入,最後就難以進一步發展成像Google般的大型軟體公司。

簡立峰以前輔導學生創業的經驗,更讓他深刻體會說服能力的重要性。他曾幫要創業的學生找來幾個開發人力,但是最後整個開發團隊還是只有當初的那些人,領導者無法說服其他優秀的人才進來。他說:「有好的開始不難,最困難的是第二波的成長曲線。」

什麼時候開發團隊會面臨這樣的瓶頸?簡立峰認為很快就會遇到,但是多數開發者都不知道。如果自己無法培養出說服人才的能力,他建議開發人員最好去直接加入具有說服力領導者的團隊,才能有機會成功。

開發者具備了國際化能力、源源不絕的創造力,以及說服優秀人才的領導力之後,還不一定保證成功。如同所有成功者都會說的話,堅持到底才是最重要。但是簡立峰解釋能夠成功的「堅持」,不是那種固執己見、消耗體力、毅力的堅持方式,也不是一味認定媳婦終會熬成婆的苦苦堅持,而是「期待自己好還要更好,不斷突破的堅持態度。」簡立峰說。文⊙王宏仁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