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home
以下的景象經常在醫院的開刀房外見到,數個病患家屬圍繞在開刀房的櫃檯旁,不斷詢問醫護人員開刀房內的情形。而醫護人員需要不斷的回答家屬,目前開刀房內病患的動向,以安撫病患家屬內心的焦慮。又因為手術經常動輒數小時,而家屬在外面等候時,缺乏開刀房內的資訊,經常造成病患家屬的緊張與恐慌。
但臺北醫院導入開刀房動向管理後,從此在開刀房外就多了一個螢幕,上面顯示著目前開刀病患的動向。而現在的開刀房櫃檯,不再像以往,有著一群家屬圍著詢問病患狀況,而是安心的坐在椅子上,看著螢幕上的動向靜候。
開刀房動向管理,其實跟病患動向管理可以說是相同的系統。在病患動向管理系統,除了可以查詢病患在院內的動向外,在開刀房內的動向也是會登錄到系統內。而兩者差別在於,病患動向管理是提供給醫護人員使用的,而開刀房動向管理,則是公開給病患家屬得知的。
透過PDA與動向卡,將手術病患動向顯示在螢幕上
它實做方式跟病患動向管理相同,都是透過PDA去感應RFID標籤與動向卡,然後透過PDA將資料回傳系統。假設病患要開刀,目前在準備室內,醫護人員只要感應病患RFID標籤與準備室的動向卡後,系統就會在開刀房外的螢幕上,跑出該病患「手術準備中」的資訊。而整個手術過程,從準備室、手術室、恢復室及回病房時,都會登錄病患動向,讓家屬得知手術進行到哪個階段。而這些資訊,都會即時地顯示在螢幕上,並維持顯示一小時。讓離開座位的家屬,也能有緩衝時間可以看到這些資訊,知道病患是否回病房。而臺北醫院在導入該系統後,在開刀房外等候的家屬,滿意度都達90%以上。
使用RFID,大幅縮減過往的資料登記時間
而開刀房病患辨識管理,則是將RFID用在病患及手術人員的辨識。因為在開刀時,醫護人員需要登記各項資料,包括麻醉醫師、主刀醫師、刷手護士等醫護人員資料,以及病患資料。而這些資訊,以往醫謢人員都是手寫,資料不但多且複雜,重點是書寫時間非常耗時。但在導入RFID後,現在醫護人員只需要用PDA,去感應病患的RFID標籤及手術人員的ID卡,就可以將各項資料登錄到系統內,大大減少了過往記錄的書寫時間。而醫護人員透過PDA的輔助,除了能快速登錄資料外,也能用來確認病患身分。
跟住院照護一樣,只要用PDA感應病患的RFID標籤,就能快速識別病患,並且能查詢病患的開刀部位。不過院方表示,PDA資訊只能用來輔助,真正在手術過程中,還是要與其他醫護人員確認開刀資訊,才能進行手術。因為假設PDA的資訊,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資訊,那最後會導致開錯刀的烏龍事件。所以這部份只能用來輔助,並不是主要的開刀資訊。
快速登錄資料這點,除了讓手術有更精準的時間記錄外,也讓整個手術過程有了SOP,可以更快速的進行手術。並且讓各手術人員省去多餘的事情,使他們更專心在手術上面。
開刀房外的手術病患動態畫面
開刀房動向管理,是從病患動向管理所延伸出來的一項服務,它同樣是使用病患的RFID標籤來做辨識。差異在於,開刀房內的動向,會顯示在外面的螢幕上,將手術資訊透明化。並且開刀房不像其他診室只有一張動向卡,它從準備室、手術室到恢復室,都各有一張動向卡。只要病患進到房間,醫護人員就會用PDA感應病患的RFID標籤及動向卡,並透過開刀房動向系統,將資訊顯示在開刀房外的螢幕上。
RFID醫療流程圖解 開刀房動向與病患辨識管理
熱門新聞
2025-01-15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