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美國白宮

本文獲作者臺灣大學資工系副教授洪士灝同意轉載

為解決自2001年來人力市場最大的需求,歐巴馬宣布將砸1億美元進行IT人才培訓,並啟動高科技人才招聘計畫(TechHire)。臺灣大學資工系副教授洪士灝也在臉書上發表了他對這項計畫的看法,轉載全文如下:

根據白宮的說法,目前美國有500萬個工作職缺,其中有50萬來自與軟體開發、網路管理、使用者介面、資訊安全相關的資訊科技(IT)產業,而且這類職位的平均薪水,比私人企業所有工作的平均薪資高出50%。 所以歐巴馬推出了TechHire計畫(同前網址),希望讓求才若渴的公司、地方社群一起合作,利用程式密集訓練課程(coding bootcamp)和高品質的線上課程,來產出有能力填補這些職缺的科技人才。 臺灣其實有很多「資訊科技」(IT)的職缺。我們臺大計算中心就有好幾個缺,雇不到人。偶爾,從事非資訊行業的朋友會找我要人,因為他們需要開發資訊系統,來開創新的商業模式,但是也雇不到人。例如:植物工廠的資訊系統,點對點(類似Uber)的咖啡遞送服務,醫學影像分析系統、數位學習系統... 不勝枚舉。

你說,這類系統需要資工系、資管系的研究生去做嗎?真的需要嗎?不、需、用。因為,坦白說,這些職缺所需要的能力,並不需要修一大堆正規的資工、資管的課程,更不需要做過資工、資管的研究。

但是,有這些職缺,卻沒有人來做,以致於新的商業模式無法快速被做出來,真的很可惜。為什麼呢?

1.社會的風氣使然。這使得大學部的強者,多半還要念研究所,在研究所念一堆專業科目之後,覺得自己只能做某些特定的工作。研究植物的,不會寫程式,不知道有公司需要這種人;念資訊的,只知道那些與資訊產品相關的公司,不知道有其他的地方。

2. 資訊系的學生看不起這類工作。他們多半覺得(以為)自己學過很多專業技能,在這些工作貌似用不上,而且他們也不認為這些東西是創新,所以沒興趣。其實不只學生如此想,例如我去年帶一組學生,寫個一個植物工廠的資訊系統的提案,參加臺大創新競賽,連初賽都沒通過,我想是評審看不懂。

3. 非資訊產業的公司給IT人員的薪資普遍過低。很多(傳統)IT的職缺,做重複性的工作,月薪35K上下,沒什麼加薪和紅利,誰會願意認真學習?一大堆人在這類地方待久了,工作和學習能力反而退化。

4. 非資訊產業的公司不願付出研發的成本。這些公司的本業並非資訊,不了解資訊研發的挑戰,往往對於用人成本斤斤計較,也無法欣賞和尊重資訊科技人員的專業,因此要好好合作並不容易。

所以,臺灣其實也需要TechHire這樣的計畫,讓有需求的公司、想轉換跑道的人員,透過地方社群的促成,利用實質有意義的實體和線上課程,把上述的職缺補足。這需要各方人士的溝通,把職缺的技能需求以及相對應的課程串連起來。教育的不只是IT人員,還有企業主。

這件事,光是靠中央政府來做是不夠的,要各個地區的領導者出來,要各行各業有創新企圖的老闆出來,要找夠格的人出來教學,還要把適當的學程安排出來,使得訓練出來的人能夠符合業界需求。

為什麼靠現有的學校辦不到呢?原因之一,是每個學校有自己的想法,很難強制他們來做這個;其次,因為大部分學校現有的教師,不想做,或是不會做這個;還有其他我不想明講的理由,因此學校要做也做不來,所以要體制外來做。

有些事讓民間來做,反而比較好。臺灣有很不少社群,對此可以有重要的貢獻。很多在社群活躍的朋友,都不是資訊本科的,來幫忙推動這個,再適合不過了。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要以總統的高度來推動TechHire了,希望號召多方人馬一起來做。

2016年想在臺灣競選總統的候選人,你(妳)們想不想端出牛肉,真正做點事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