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關務署關務資訊組組長趙台安 (攝影/洪政偉)

近期中國爆發了非洲豬瘟疫情,造成臺灣民眾人心惶惶,即使政府已在各個重要航、港通關口處加強查驗,仍害怕有漏網之魚,不過,早在去年,關務署就運用IT,來提高各項查驗工作的效率,經由大數據分析縮小抽驗範圍,讓查驗人力集中火力,更快找出違禁品,目前先從槍枝與毒品查緝做起,未來也有機會進一步運用在非洲豬瘟的防疫上,來加強貨物和行李的查驗,將豬瘟入侵風險降到最低。

關務署很早就開始推動資訊化作業,從1981年開始,在從北到南,基隆、臺北、臺中和高雄四大關的通關作業,導入自動化流程,不過,受限於當時的資訊技術,通關流程只能達到半自動化的程度,仍需要人工處理報單。

直到10年後,也就是1991年,通關系統採用了電子資料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格式,作為統一的資料傳輸標準,才進一步全面實現通關自動化。甚至,為了要提供跨國的資料交換服務,關務署在2013年改採XML格式(可擴充式標示語言),取代舊有的EDI格式,並建置了新一代的通關系統,稱為關港貿單一窗口(簡稱單一窗口),成了一個可以整合進出口管理相關政府單位要求的資訊系統,也提供申辦業者一個更便捷的統整式通關服務。

講到關務署單一窗口的建置經驗,財政部關務署關務資訊組組長趙台安比誰都還要清楚,因為早在他擔任組長前,已累積10多年的IT實戰經驗,現在關務署許多資訊系統的建置,他都有實際參與,其中一個就是單一窗口。

他表示,單一窗口平臺於2013年上線,歷經4年才完成建置,涵蓋了關港貿三大系統,包含了關務署海關通關系統、航港局港務系統和貿易局便捷貿易網系統。過去3套系統彼此各自獨立運作,得經常跨系統交換資料,才能順利進行通關審查,關務署關務資訊組組長趙台安表示,整合成一套後,可簡化通關作業流程,來縮短作業時間。

不只關港貿系統整合,趙台安表示,這個平臺還簡化了跨機關流程的作業。因為單一窗口平臺的資料交換管道,串連與海關有業務往來的28個政府機關,讓報關業者不再需要遞交來自各單位核發的紙本貨物證明文件,如檢疫證明、輸入許可證等,只要報單文件填寫了證明文件的證號,通關系統可直接與相對應的政府機關系統,核對證號的真實性,比對貨物是否與核准的內容一致。

然而,要實現單一窗口平臺不是件容易的事,過程充滿了IT挑戰。首先,改用XML格式牽涉範圍廣大,這套通關系統的使用者,涵蓋了全臺1,800多家的通關業者,包含航空公司、船公司、貨櫃場、倉儲、物流等,再加上28個政府機關,不僅要把舊有資料全部轉化為新格式,趙台安回憶,最困難之處是得把原本分開申辦的進口、出口資料合而為一,他們花了大量時間逐一討論每一張表單上的每一項資料項目,將原本2,490項的資料項目,大幅整併到了現行約500項資料的申辦作業,足足減少了8成欄位。

除此之外,為了說服28個機關與單一窗口平臺串接,關務資訊組還主動出擊,幫忙這些單位建置資料轉換所需的閘道伺服器等網路設備,甚至還負責後續的維運,趙台安表示,為順利與各機關串接,關務署將其他機關需要處理的作業量降到最低,他們只需設計資料輸出格式,讓格式可與網路設備對應即可。這正是報關作業能順利實現跨機關整合的秘訣。

不只打破了國內通關系統與跨政府部門的藩籬,通關系統所用的XML格式,是國際標準組織W3C訂定的資料交換標準,多數國家的海關也都採用相同的資料格式,進而讓這套單一窗口平臺成為跨國交換資料的管道,使臺灣的通關系統得以與國際接軌。趙台安舉例,現在可以直接透過國與國資料交換的服務,直接獲得貨物原產地的證明資料,報關業者不用再向海關繳交紙本的貨物原產地證明。

單一窗口資料交換平臺,可供其他機關與他國交換非關務的資料

不只是關務資料跨國交換,未來,趙台安形容,單一窗口平臺要成為,國與國政府機關間資料交換的窗口。就連其他類型的官方資料,也可以透過單一窗口做跨國交換,例如農委會防檢局就計畫透過這個通關用的單一窗口平臺,與紐西蘭交換電子檢疫證的資料。趙台安表示,其他政府單位不用再自己建置跨國交換機制。

不只發展更便捷的通關服務,關務署近年也開始打造自己的私有雲,在2017年時,建置了關務雲端平臺。趙台安解釋,因為資訊化得早,早期雲端技術尚未成熟,當年規畫基礎設施時沒有上雲端,現在雲端技術已經有足夠的成熟度了。關務署目標是,把非核心系統都逐步搬上雲端。

目前,關務署4個關口的內外部網站,都已遷上雲端平臺。今年,關務署為新竹科學園區、生技園區、免稅商店等9大保稅區業者,所建置的保稅智慧服務平臺,也將搬遷上雲,提供線上申辦和審核的服務。

關務署關務資訊組組長趙台安表示,IT角色正在轉變,得學習如何把業務單位的需求,轉化為資訊需求。攝影/洪政偉

大力建置雲端,是為了因應近年來持續減少的公部門預算。關務署原本資訊系統部署的IBM大型主機,建置費用高達1億元,而且除了本地機房設有備援機房,在臺北關也設置了一間異地備援機房,換句話說,關務署總共要維護3套1對1的機房環境,才能維持系統全年無休的順暢性。趙台安指出,高價設備衍生的維護費,更是可觀,面對這樣龐大的維運支出,他表示,雲端技術可解決此痛點。

關務雲端平臺採用了開源的雲端基礎架構平臺OpenStack, 委外開發了這個私有雲環境,但開源軟體仍需要大量的客製化,也考驗著關務署面臨後續的維護能力。 為填補日後的技術缺口,趙台安還派出2名專責人員,在雲端平臺保固期間,向雲端委外業者學習故障排除的方法,趙台安期待,透過做中學,資訊人員可以累積平臺維護能力,未來就不需再仰賴協力廠商。

核心系統將留在本地機房確保穩定性,全面上雲沒有期程

但關務署會全面上雲嗎?趙台安坦言,系統上雲無時間表,因得確保通關便捷順暢的前提下,才可上雲。所以經過評估考量,關務署關鍵的核心系統,像是通關系統,仍會部署在IBM大型主機上,趙台安解釋,24小時服務不中斷的系統仍需較穩定的機組支撐,不像線上申辦系統,能容許短暫延遲時間。

不過,關務署擁抱雲端,不只為了節省維護費用,更是為了要發展新的IT應用。去年,關務署就在關務雲上,建置了一套大數據資料分析平臺,來協助海關提高查緝的命中率,防止毒品和違禁品進入臺灣。

透過蒐集海關歷年的通關資料,搭配情治單位提供的各項情資,經由數據分析,篩選出容易夾帶違禁品或走私毒品的可疑對象,針對這群人、貨物或廠商全面加強抽驗。趙台安表示,預計今年會開始將大數據分析的結果,用於輔助海關人員查緝,作為選擇抽驗對象的參考依據。

另外,確保全年24小時,不中斷的通關服務,是關務署IT的首要目標。一旦系統停擺,不只民眾拿不到貨,貨物進出口也會受到影響,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影響整個臺灣進出口貿易,衝擊經濟的發展,這也是趙台安上任以來一直要面臨的挑戰。

關務署不只全臺設有100多人規模的IT團隊,他表示,關務署在主要機房外,還設有一個監控中心,共12名人員,全天候24小時,分4個時段輪班,保持隨時都有3名人員,駐守監控室,來透過超大的監控螢幕,掌握機房系統和主機的使用狀況。如有問題發生,監控系統就會即時發出警示,讓資訊組可以盡速排除問題。

跨境電商急速發展,爆量快遞貨物通關成了IT新挑戰

不過,近年來雙11購物浪潮,再加上跨境電商的崛起,成了關務署的新考驗。越來越多民眾在海外網站購物,國內進口快遞報單數量年年爆增,2016年快遞報單約2,500萬份,而到了2018年,已暴增到4,800萬份,將近翻倍的成長。 甚至,曾有一家快遞業者,一口氣同時傳入了超過1萬份的報單,也影響了通關系統的速度,而拖延了整個報關的作業,趙台安苦笑著說,系統的反應只要稍加停頓,馬上就會有抱怨電話進來。

如何有效處理爆量的報單,成為趙台安的新挑戰,他說明,因這些爆量的快遞報單,大多在夜間時刻進件,為了加快處理進度,他先透過IBM大型主機建立了運算資源池,將夜間低用量系統的運算資源挪出來,如行政系統、風險管理系統、查緝走私系統所用的運算力,改用於支援快遞貨物通關的作業。

其次,他還搭配分流方式,啟動多組處理程序,來分攤湧入的資訊量,以減輕系統的承載壓力。透過多種資源互補的作法,在爆量期間,通關報單處理的等待時間,原本得要花上1小時,後來縮短到了20分鐘內就可以完成作業。

趙台安另外還有一個長期挑戰,他提到,關務署也面臨到資訊管理人才流失的考驗。 受限公務機關的制度,升遷機會和薪資待遇都有一定的門檻和上限,IT人員常會轉向更好的工作環境。因此,他會挑選穩定性較高的人員,派至外部受訓,或者讓人員參與專案計畫,累積實戰經驗與技術能量,彌補人才流失所造成的技術缺口。

不過,他認為,關務署的IT角色正在轉變,以前,多專注於應用程式開發,較少與業務部門打交道,但是,現在IT人員也要回應業務單位的需求,「學習如何把業務單位的需求,轉化為資訊需求,」甚至要有能力規畫業務單位合適的資訊技術,成了關務署IT團隊每一個人的新課題。

 CIO小檔案 

趙台安

財政部關務署關務資訊組組長

學歷:文化大學資訊科學系

經歷:逾30年關務署資歷,前15年,於業務單位服務,具關務實務經驗,後進入資訊組,先後擔任簡任稽核、科長和分析師,參與關港貿單一窗口的建置,並主導關務雲端平臺。2016年至關務署臺北關任資訊室主任,並在2018年回到關務署任資訊組副組長,於同年接任組長

 機關檔案 

財政部關務署

● 網址:web.customs.gov.tw

●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塔城街13號

● 員工人數:4306人

● 成立時間:1854年

● 署長:謝鈴媛

 資訊部門檔案 

● 資訊部門主管職稱:資訊組組長

● 資訊部門主管姓名:趙台安

● 資訊部門人數:137人

● IT預算:2.5億(2019年)

● 資訊部門分工:資訊策略規劃科、進口應用服務科、出口應用服務科、行政資訊服務科、資通資源管理科、資通基礎建設科

 IT大事記 

● 1978~1980年:啟動關務暑資訊化,設置資訊專責單位、建置沖退稅系統、專案記帳系統,以及貿易統計系統

● 1981~1990年:發展4關區資訊應用系統

● 1991~1996年:通關制度採EDI格式,啟動空運、海運及快遞通關自動化

● 1997~2001年:推動網路運用及空運轉型,建置關務署及各關口內、外部網站、電子郵件及電子公文系統

● 2002~2007年:建置通關電子閘門、實施網路報關、網路繳稅及行動化通關等措施

● 2007~2016年:建置關港貿單一窗口、預報貨物資訊、優質企業AEO、認證及管理機制、貨物移動安全及查驗技術現代化等資訊服務

● 2017年~至今:規劃關務雲端基礎建設,推動關務署及各關內外部網站再造、大數據先導作業、建置跨機關車輛資訊服務、智慧行動查驗及強化雲端資訊安全環境等創新資訊服務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