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5年全民健保開辦以來,健保卡先後歷經了紙卡、第一代和第二代IC卡時代,也成為整合各種就醫資訊的關鍵。醫師能透過民眾健保卡連結健保雲端查詢系統,讀取過往醫療紀錄,包含12類資料和36類醫療影像,而新產生的就醫資訊,也會回饋至系統;甚至疫情間,健保卡還串聯各類資訊、化身為抗疫工具,是臺灣醫療生態圈中的重要媒介。
推動健保卡和健保業務發展,就是健保署的一大任務。問及任內最想實現的目標,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虛擬健保卡和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
虛擬健保卡的出現,是要解決實體卡長久難治的痛點。比如,卡片晶片毀損難以讀取、遺失需等待補辦,或醫護進行居家醫療時,得攜帶讀卡機和相關設備來讀取患者健保卡,讀取時間還可能耗上1、2小時。為此,2018年,健保署開始與行政院公共數位創新空間小組(PDIS)討論,找來專家聯手設計出虛擬健保卡,要讓民眾透過手機,就能完成過所有就醫手續,不必仰賴實體卡。
鎖定3大看診場景,祭出配套措施先落實
具體的方法是,民眾在健保快易通App中申辦虛擬健保卡,就醫時秀出虛擬健保卡QR Code,讓院所掃描或授權遠端讀取,就能進行看診。2019年,健保署開始試辦,後來COVID-19疫情爆發,健保署加強力道,針對疫情催生的視訊診療,大力推廣虛擬健保卡。2022年,虛擬健保卡也大幅用於遠距醫療、居家醫療場域,李伯璋更喊出,要在視訊診療、遠距醫療和居家醫療這3大領域,「全面落實虛擬健保卡!」
在他眼中,這3大領域是最適合虛擬健保卡練兵的場域。因為,這些情境難以讓實體健保卡發揮效用,不是病人隔著鏡頭與遠端醫師溝通、醫師無法插卡讀取病人資料,就是醫護出動到院外服務病患,得攜帶沉重的設備來讀卡,還可能等上1、2小時。虛擬健保卡可解決這些問題,以QR Code來提高看診效率。
為全面落實,健保署也有不少配套措施。首先,健保署祭出獎勵措施,鼓勵醫療院所在這3大領域採用虛擬健保卡,再來,對於居家醫療、醫護訪視人員需攜帶讀卡相關設備,健保署開發了輕量藍牙App,可用來掃描虛擬健保卡QR Code,可立即讀取、減輕設備負擔。
健保署還針對視訊診療和遠距醫療,打造了「虛擬健保卡整合視訊門診憑證管理程式及API」。這套授權程式,優化了虛擬健保卡QR Code讀取作業。原本,院所得靠民眾截圖QR Code、切換程式(如Line)傳送截圖給院所,不只民眾不便,醫院也可能因螢幕亮度、畫面模糊等因素難以讀取。健保署開發的授權程式,讓院所發出授權請求、民眾同意後,醫師就能取得虛擬保卡QR Code,馬上查詢雲端就醫記錄資料、進行看診。這麼做,院所不一定要有掃描機設備,也能讀取QR Code。
不只對醫院釋出利多和配套措施,健保署今年7月還前進偏鄉離島,展開在地培力訓練,要提高偏鄉民眾的虛擬健保卡使用率。李伯璋指出,他們舉辦了16場在地培力訓練實體活動、同步271個視訊點,首站就到海拔最高的阿里山據點,也搭船至連江縣辦理教育訓練,要讓當地民眾、醫事人員、社區照服人員和意見領袖等成為在地種子,來縮短數位落差。
要串接常用系統,補足加值應用
為讓虛擬健保卡也有實體卡的加值應用,健保署也正將虛擬健保卡系統串接衛福部其他系統。目前,虛擬健保卡已介接健保雲端查詢系統,供醫師看診時查詢病人醫療資料,但這還不夠,健保署還與民眾最常接觸的業務主管單位,如疾管署、國健署和衛福部口腔健康司,來討論讓民眾持虛擬健保卡接受預防保健、預防接種、癌症篩檢、戒菸服務等業務的可行性,當中也包括各系統對虛擬健保卡的支援。
健保署的策略是,先將民眾常用的業務系統與虛擬健保卡系統串接,再擴張到其他周邊系統。這個策略也適用於醫事功能,健保署計畫在2023年,先在虛擬健保卡上線重要的醫事功能,如重複開立醫囑提示功能、藥品交互作用暨過敏藥提示功能,以及單一個案即時下載等API,來支援虛擬健保卡認證,讓虛擬健保卡一一具備實體卡加值功能。
診間報到也行,還要整合銀行支付
另一方面,健保署也鼓勵院所發想虛擬健保卡應用情境。比如,高醫比照實聯制QR Code,將門診診間的插卡報到看板,加上「報到QR Code」,民眾開啟健保快易通App虛擬健保卡掃描,就能完成報到。又或是,健保署發想,在健保快易通App中,再設計一組含使用者身分證字號和出生年月日的條碼,來讓醫院門診掃描、完成報到。
不只串接資訊,虛擬健保卡還要串起診療的金流與物流。李伯璋表示,虛擬健保卡目前已串接醫指付、阿佩支付,並計畫納入更多支付選項,像是財金公司、銀行支付App,特別是與醫院有合作關係或優惠的銀行。他也點出,未來在法規允許下,虛擬健保卡也將結合電子處方箋,來讓民眾領藥更便利。
甚至,虛擬健保卡也能走出醫療場景,成為身分驗證工具。李伯璋舉例,目前有電商將虛擬健保卡視為領貨身分證件,健保署也計畫將虛擬健保卡置於手機錢包,來激發更多身分驗證應用。
下一步配合新辦法擴大應用
遠距醫療、視訊診療、居家醫療成為虛擬健保卡力推場域,但不代表只能在這3大領域應用。李伯璋點出,臺灣已有不少醫院在全院門診推動虛擬健保卡,等於民眾到醫療院所門診看診,也能使用虛擬健保卡,包括彰化宏仁醫院、常春醫院、嘉南療養院、奇美醫院、臺南市立醫院、高醫和花蓮慈濟醫院等。
放眼2023年,虛擬健保卡將持續在遠距醫療場域推動,將比照2022年8月1日修訂的全民健保遠距醫療給付計畫(放寬會診科別和適用場域)辦理,並視將上路的新版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來擴大應用。衛福部在2022年11月預告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擴大遠距醫療適用對象為10類、放寬開立處方,2023年1月底截止意見收集後,就會安排公告。
虛擬健保卡另一個適用場域:視訊診療,是因疫情而開設,未來也會在疫情趨緩、指揮中心解散而停止。李伯璋指出,若指揮中心解散,健保署將視預算和新版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來研議視訊診療相關給付方式和配套措施,虛擬健保卡也將持續用於其中。
不只如此,診所也是健保署推動虛擬健保卡的努力方向,特別是診所看重系統改版費用,得找出解決辦法。
攝影/洪政偉
健保雲端查詢系統整合醫療院所上傳資料,是分級醫療的重要工具,能讓不同院所醫師查詢、為患者提供相對應治療。── 健保署署長 李伯璋
推動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健保雲端系統也是關鍵
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是李伯璋任內最想實現的另一個任務。
這個制度是要有效運用有限的健保資源,透過階層式收費差距,來引導民眾接受適當的醫療服務,也就是急、重、難、罕等傷病才去大醫院就醫,小病和穩定慢性病到基層院所就醫,來減少非必要檢驗檢查和用藥、落實分級醫療。
李伯璋認為,這麼做能建立民眾醫療費用意識,「每年每人減少一次不必要的就醫,就能減少健保支出378億點!」他指出,這比部分負擔調整的預估年收入99.9億還要高出許多,若能減少2、3次就醫,效果更可觀。而節省下來的健保點數,就能用來支援新藥、新療法,也能為罕病提供更好的照護。
為讓民眾放心大病去大醫院、小病至診所,或從大醫院轉至診所追蹤病況,就得靠醫療資訊的互通。2013年,健保署開發健保雲端藥歷系統,就是要讓不同醫療機構的醫事人員,能查詢民眾就醫記錄,來避免重複檢驗檢查和用藥。
2016年,該系統進一步擴大為雲端查詢系統,提供更豐富的12類醫療資料供查詢,甚至在2018年,還納入醫療影像分享平臺,提供醫療院所上傳的36項檢查醫令影像,如X光片、MR影像、電腦斷層掃描(CT)等,讓跨院所醫事人員能查詢更多類資料。如此,不論是大醫院、小診所,都能透過健保雲端查詢系統,根據病人病況來給予適當治療。
新挑戰1:健保沙盒
健保署實踐新任務的同時,也有新挑戰出現。如何運用有限的健保給付資源、支援醫療AI發展,就是一大難題。
為讓有限的健保資源支持創新醫材,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在2022年9月就建議實行健保沙盒,來讓有潛力的醫材產品,先在健保平臺試用一段時間、進行成本效益分析,符合效益再正式納入健保給付。
這個健保沙盒計畫,將由藥品查驗中心和健保署來執行。李伯璋指出,沙盒經費不會使用健保基金,已由藥品查驗中心申請經濟部跨部會科技計畫,待經費審核通過後,健保署將配合查驗中心,來收集健保沙盒創新醫材的實證文獻,以及經濟效益評估資料,來累積臨床真實世界證據,再評估是否納入健保給付。
他也透露,有助於國民健康和健保資源運用的醫療AI,如早期癌症病灶輔助偵測AI系統,就會是健保署的考量重點之一。
新挑戰2:FHIR轉換
健保署所面臨的另一個新挑戰,則是衛福部近年力推的FHIR標準轉換政策。近幾年,衛福部力推將電子病歷交換標準,改為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部內也有不少單位開始用來互通資料。
李伯璋分析,健保署要求上傳的資料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健保給付和費用申報相關。這類資料不一定是病歷,目前也有統一的上傳格式和醫療費用申報格式,如健保IC卡就醫資料、檢驗檢查資料等,並非標準轉換的優先考量。
另一類則是院所上傳的醫療相關資料。健保署盤點發現,這類資料若要改為FHIR,得考量目前欄位是否能以HL7 FHIR官方定義的Resource(類似資料表)來套用,以及院所與相關部門的資料交換方式。此外,若要更改,臺灣所有健保特約醫事機構都得配合,將原本的XML格式改為FHIR,這就會是場浩大工程。
也因此,健保署非常謹慎,不僅要展開全面性的綜合評估,也要辦理署內和醫療機構說明會,來蒐集各界意見,找出版本更新的可行性和適當性。健保沙盒計畫和FHIR支援,將是健保署接下來的新課題。
CXO小檔案
衛福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
學歷:成功大學科法所碩士畢
經歷:1993年至1995年間,分別於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回臺後,2004年至2008年於成大附設醫院擔任外科主任,2012至2016年5月擔任衛福部部立臺南醫院院長,之後接任衛福部健保署署長至今。此外,他也自2001年至今,擔任成大醫科外科學科教授
機關檔案
健保署
成立時間:1995年成立中央健保局,2013年改組為衛福部健保署
主要業務:推動全民健保作業、改善醫療品質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0號
年預算:約8千億元
機關大事記
●1995年:發行健保紙卡
●2002年:發行第一代健保IC卡,與紙卡並行
●2004年:全面換發健保IC卡,取代紙卡
●2013年:開發健保雲端藥歷
●2014年:推出健康存摺
●2016年:健保雲端藥歷擴增為健保雲端查詢系統,提供12類醫療資料供查詢;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
●2017年:建置弱勢民眾通報平臺
●2018年:設計虛擬健保卡;改版健康存摺,可用手機快速認證;推動醫療影像分享平臺,涵蓋36項檢查醫令影像
●2019年:虛擬健保卡試辦、開發輕量藍牙App;開發健保快易通健康存摺SDK;開放產學合作申請健保醫療影像應用
●2020年:跨部會開發健保卡TOCC程式;健保快易通App整合口罩實名制;建置全國偏鄉醫師人力需求平臺
●2021年:遠距醫療健保給付;規畫部分負擔新制;宣導就醫識別碼;開放慢性病患視訊和電話診療;健康存摺SDK申請作業電子化
●2022年:全國偏鄉醫事人力需求平臺上線;健保快易通App串接快篩購買實名制和確診個案自主通報系統;展開虛擬健保卡在地培訓、虛擬健保卡在3大領域全面落實;健保雲端查詢系統2.0改版
熱門新聞
2024-11-18
2024-11-20
2024-11-12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