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育冠這家公司或許是陌生的,但是,只要提到「生活工場」就無人不曉了,育冠為了打造這個品牌,目前在全臺灣不僅擁有150多家生活工場的門市,還以自產自銷的經營模式,建立自己的供應網絡。育冠資訊部課長張誠祥表示,為了因應春夏秋冬以及農曆年的季節交替,門市1年會有5次產品換季,平均每2.2個月就要更替所有季節性產品的商業策略,雖然是生活工場與其他同業競爭的區隔,但是也可能在供需預估失衡的情況下,形成莫大的庫存壓力,對此,生活工場決定透過協同式預測系統精準評估需求。

80%的存貨壓力,來自20%的產品
隨著事業版圖不斷擴張,負責支援生活工場門市貨品調度的倉儲物流中心,也在經過2次擴建之後,從原本的1500坪擴大到6000坪。張誠祥表示,對於生活工場來說,不論是從產品設計到下單生產,再到物流配送都已經不是問題,現在最令人苦惱的情況是,季節交替或是特殊節慶過後,倉儲物流中心的庫存水位沒有如期下降。

仔細分析生活工場的營運狀況,目前大約有80%的存貨壓力,是來自20%的產品,張誠祥說,「你能想像每次換季的時候,各個門市堆放的商品,除了即將準備上架的新品以外,還要把尚未銷售出去,但卻已經過季的產品撤回到物流中心的辛酸嗎?」而這些問題,其實有幾個環環相扣的關鍵,如果概略一點說,就是欠缺精準的協同預測系統。

季節性商品量的控制,遠比價格重要
張誠祥表示,生活工場的平均單價大約是100元左右,在價格變化彈性不高的情況下,「量」的控制會比價格來得重要許多。但是,過去生活工場的季節性產品採購,往往是依據相關負責人的經驗法則,粗略估算出來的採購量,加上無法具體掌握消費者,對於季節主體產品的喜好,因此,很容易造成季節性商品供需失衡的情況,在這樣的前提下,生活工場決定導入協同預測系統。

生活工場的協同預測系統上線之後,目前除了可以作為採購的依據之外,更重要的是,負責商品生產的主要供應商,也可以在被授權的情況下,進入協同預測系統中,察看產品銷售的實際情況,然後依據供需現況以及歷史銷售紀錄分析,重新評估是否需要備料或生產,這樣的轉變,大幅縮短了生活工場的季節商品作業時間,一般的情況下,過去由生活工場單向下單的人力作業模式,在下單之後,往往還要150個工作天才能拿到商品,現在則可縮短到70天內完成。

除此之外,對於供應商來說,也改善了緊急訂單的生產供應能力,過去的運作情況,大多是供應商接到生活工場的電話或電子郵件通知後,才會知道有緊急的訂單需求,因此往往會遇到備料不足的狀況,而若接單之後才開始採購原物料,進而生產,也會來不及因應市場需求,尤其季節性商品的生命周期都很有限,時間過了產品才上架也失去意義,現在因為主要供應商都可以登錄到協同預測系統中,所以供應商可以提前判斷備料的需求。

整合動態加權學習技術,提高市場需求預估精準度
張誠祥表示,協同預測系統在國外的應用,雖然已經相當成熟,包括知名的零售業者Wal-Mart等,都是透過這個系統來達到快速回應市場的需求,但是在臺灣,協同預測系統應用在零售業的情況並不多見,對於生活工場來說,若非取得經濟部技術處「示範性技術應用開發計畫」的經費補助,也無法在這個時間點導入協同式預測系統,更遑論導入過程中所引進的技術,例如:清華大學所研發的動態加權學習技術等,而這次導入協同預測系統的背後,更重要的是,許多非IT面的作業流程也一併完成調整。

生活工場的協同預測系統,在2004年開始著手建置後,大約經過2年時間的系統開發,並且在2005年底結案,目前雖然已經在2006年初正式上線,但是,預計最快要達9月才能看出整個效益,張誠祥說,只要9月出清的庫存量,小於3月的出清庫存量,就表示透過協同預測所做的採購量預估已趨精準。

不過,協同預測也可能會出現的一個盲點,就是採購趨於保守的情況下,當期的庫存雖然減少了,但是無法從系統中得知究竟是供不應求或是採購量過低造成的假象,對此,生活工場必須從營業額的變化,才能進一步知道真實的情況,如果貨已經賣到沒了,但營收卻是減少的,那就表示供不應求只是一個假象,真正的情況是該賣的量根本沒賣足。

生活工場為了改善這個情況,這次的協同預測系統中,還引進了清華大學所研發的動態加權學習技術,張誠祥表示,透過動態加權學習技術的整合,生活工場對於市場需求的預測,除了可以依據客戶的銷售行為分析以外,還可以把採購經理與供應商的建議納入,然後進行整體的數據分析與預測,而每一次的經驗值,將會影響下一次分析預測的資料源加權分數,換句話說,在這3個資料源中,如果採購經理的預測,一直都比較接近實際的銷售結果,那麼下一次的分析預測中,系統就會自動提高採購經理的加權分數。

張誠祥表示,協同預測系統雖然已經正式上線,但是為了降低系統上線可能對日常營運所帶的風險,因此目前生活工場的核心系統,仍以企業資源管理系統(ERP)為主,現階段雖然提供主要供應商直接登陸的授權,但是如果要進行訂單資料的交換,供應商仍舊需要透過企業資源管理系統進行。

事實上,根據生活工場的規畫來看,未來仍會以企業資源管理系統為主,至於協同預測系統的功能模組,未來將會在適當的時機點,逐一轉換到企業資源管理平臺上,張誠祥表示,過去許多委外開發的系統,都沒有取得程式原始碼,所以的變更彈性受到很大的影響,但是協同預測系統開發完成之後,生活工場將可取得原始碼,因此未來調整彈性也相對較大。文⊙楊惠芬

 

 

使用者角度出發的IT開發習慣

6年級生的張誠祥,在淡江大學就讀期間,就與生活工場有了不解之緣,仔細算算,從學生時代的工讀開始,至今融入生活工場的歲月,已經超過10個年頭,然而從門市工讀做起,一直到現在的資訊部課長,張誠祥的歷練,除了原本的理工背景之外,不同於一般IT人員之處,就是充分扮演過IT使用者的角色。

張誠祥說, 從工讀生到店長,再到營運部督導的經歷,都是屬於IT使用者的角色,而這不僅僅是過去的工作經驗而已,更重要的是,使用者的經驗,使得IT開發的習慣自然會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一般來說,IT人員的系統開發,大多會把重心放在程式邏輯等技術面向,但使用者的歷練與需求,卻會在IT開發的角色上顯現,例如,進銷存的系統軟體開發,除了基本的營業銷售分析報表等需求之外,在開發之初就主動添加了商業智慧(BI)的功能,讓一般的使用者的操作,可以從執行層面提升到規畫層面,而不是停留在主管的一個命令一個動作。文⊙楊惠芬

張誠祥-生活工場資訊部課長
●學經歷:學生時代就已經在生活工場門市打工的張誠祥,從淡江大學電機系畢業之後,第一份工作就是擔任生活工場的店長,然後又升任營運部督導,1999年轉進資訊部門,擔負進銷存系統開發,2002年正式升任資訊部課長。

公司檔案-育冠(生活工場)
●成立時間:1993年
●主要業務:生活居家用品設計開發與銷售
●資本額:3.4億元
●年營收:20億元
●公司人數:1000人
●IT部門:6人
●IT預算:平均每年約1000萬元左右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