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創立於美國的IBM,於1981年發明第一部個人電腦,至1990年幾乎壟斷所有個人電腦的市場,「IBM過去一直都很成功,IBM有什麼產品,客戶就只能買這些產品,」IBM大中華地區資訊科技推廣處協理鍾主民樂觀表示當時IBM輝煌的狀況。

但好景不常,隨著競爭者越來越多,IBM的龍頭地位於1993年不保,經營面臨問題,面臨160億美元的虧損,當時有很多人說:「IBM就將要滅亡。」從那時候開始,IBM開始轉型,除了將非核心事業部門轉賣給其他企業(如1999年將網路部門賣給AT&T,2001年將TFT-LCD工廠轉賣給奇美電子),鍾主民表示,「IBM過去的問題出在於本身龐大且笨重的身軀,除了公司業務要進行轉型,IT部門也開始進行瘦身,並且不斷的進行,沒有終止的一天。」

昔日128位CIO,今由1位CIO統一領導
IBM從90年代開始進行IT的整合,在人事上,從128位CIO整合為1位,之後只有美國IBM總部的資訊長才叫CIO,其他地區的CIO都改叫做TDO(Technology Deployment Officer)。

IBM原本在每一個國家與地區都設有一個CIO,全世界共有128個CIO,這樣運作模式的好處,方便各地區有負責的人員可以立即解決問題,但卻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鍾主民表示,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者,各地區都有各自的CIO時,會面臨沒有統一的策略,造成資源分散,相對的也浪費公司許多資源。

總部的CIO主要制定全球IBM公司IT策略的規畫,每一個國家的TDO便是按照這個策略進行IT工作的推動,鍾主民表示,我的工作有90%在執行CIO所擬定的策略,剩下的10%,才是依照各地區的文化、法律的不同而進行改變,如臺灣地區的正體中文等。

為長期IT發展,IT瘦身勢在必行
90年代以前,IBM在每個地區與國家都有各自獨立的單位,並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單位,更別說要建立統一的標準,至90年代後,除了整合為1個CIO,機房與應用程式也要進行整合。

首先在機房的部分,90年代初期,IBM全球共有155個機房,機房的建置必須花費許多金錢,如高架地板、主機,造成資源的分散與零碎,再加上各地區機房管理不一,因此,開始進行機房的整併,從155個機房整合至目前的13個。

目前全亞洲的機房都整合至澳洲,其中也包含臺灣的機房,鍾主民表示,透過這些整併的機房,可以達到集中管理,如臺灣的郵件伺服器發生問題,臺灣無法解決,必須透過澳洲的管理人員才可以進行修復的動作。他進一步表示,機房整併最終目的是節省IT支出,目前已經整合至13個機房,未來全球將整合至7個機房。

除了機房的整併,應用程式也進行集中管理,過去IBM全球共有1.6萬個應用程式,這些應用程式有許多都是重複的,因此,IBM也開始將應用程式進行瘦身,整合至目前的4,000個。

透過應用程式的整併,鍾主民表示,對於使用者而言,只要連上IBM公司網路,就可以執行應用程式,在使用上和過去並無不同,而這些應用程式,分散在全世界不同的角落,如IBM的CRM系統,共分亞洲版與美洲版,其中亞洲版就集中在日本。

他進一步表示,當一個應用程式只服務少部分人時,每個單位的價格相對較高,但透過應用程式的整併,全球的IBM員工都使用同一套的系統,除可將單位成本降低,更可以集中控管。

機房與應用程式整併在一起後,IBM更進一步整合內部網路,過去在各地區共有31個內部網路,目前已經整併成全球單一的內部網路。IBM將全部的資訊都放在內部網路,包含全球30多萬名員工的履歷表,只要在任何一間IBM分公司,就可以查詢到IBM內部的資訊,鍾主民表示,內部網路最大的好處,除了加速資訊的流通,更可以降低時間、人力與金錢的成本。

但在整合的過程中,卻面臨人事上的反彈,鍾主民表示,由於進行整併,剛開始時,難免遇到人事上的反彈。在美國舉辦的整併會議上,若遇到不認同的人,該公司就提出要求,不認同的人可以離開會議,從此確定IBM公司IT發展的方向。

IT投資花在刀口上
IBM將IT設備進行瘦身,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節省IT費用的支出。而IBM任何一項IT投資都必須要有效益,鍾主民表示,「IBM的任何一項投資都要看回報,如果沒有回報就不要談支出。」

IBM有一項機制,每一年或每一季都會去分析IT投資效益,鍾主民表示,任何一項IT建置都要先進行評估,後來驗收效益。他進一步表示,如果業務單位要進行IT系統的建置,IT部門會先評估投資這個設備要花多少錢,若這套IT設備要花上100萬元,可協助業務部門提升工作效益並節省經費,即進行投資,但在投資前,會先跟業務單位討論並取得共識,若這套IT設備可以節省業務部門20萬元的預算,過一年後,便會評估是否達到預期的效益,預期的效益沒有達到,便會回收該投資。

透過這項機制,公司的盈餘能提升,並增加IT設備的投資,繼續將回收的資金不斷投資在IT創新。鍾主民表示,若創新投資的比例越高,代表該公司的IT運作越好。IBM在IT創新的費用,從2001年的22%,歷經4年成長至30%,預期今年將達到33%。

IT部門主動出擊,節省IT支出
IBM每年都會進行一次全球性使用者調查,檢視IT部門的表現,這個調查會針對全球IBM分支機構,抽樣調查,評分的標的為IT設備的完成率與IT設備使用滿意度等。

除了每年進行一次使用者調查,還會列出滿意度排名,前年的滿意度調查,大中華區資訊科技推展處奪得全球第一名,滿意度達到87%,這也是該團隊歷年成績最高的一次。

然而IT部門仍需要持續改善服務。為了加強服務,IT部門將會從被動等問題出現,變成主動出擊。IBM的 IT部門過去都是等問題出現後,才開始解決問題,這樣的運作模式,在成本上要比起主動出擊還要多花費3倍。鍾主民表示,透過網路流量的監測,如果某一個部門隨著工作量的不斷提升,網路流量也隨之升高,若按照以前的作法,可能要等到該部門網路出現問題時,才進行解決,若採用主動出擊的方式,提早擴充該部門的網路頻寬,避免公司隱性成本的浪費。文⊙林文彬

 

 

鍾主民:資訊部門要以服務為導向

鍾主民在IBM服務剛屆滿29年,他認為,每個IBM的員工與業務都是他們服務的對象。他進一步表示,我們所做的就是服務業,不只要讓上面老闆滿意,更重要的是任何一個員工,只要使用資訊平臺,就要大家都能滿意。

為了提高服務的品質與滿意度,資訊部門不同於其他部門,要深入了解每個部門實際運作的狀況。鍾主民表示,若IT部門只專注新技術的投入而忽視公司內部基層的員工執行的狀況,反而造成IT設備運作的不恰當。文⊙林文彬

CIO小檔案-鍾主民
IBM大中華區資訊科技推廣處協理
●學經歷:畢業於臺灣大學電機研究所。於1975年任職臺灣惠普(HP)系統工程師,於1977年加入臺灣IBM公司任系統工程師,1991年升任總系統工程師,於 1998年升任擔任大中華區資訊管理專案經理,於2000年正式擔任大中華區資訊科技推展處協理,負責臺灣、香港與中國大陸等資訊科技策略及建置。

公司檔案-IBM
●主要業務:主要針對企業客戶提供不同需求的滿足。
●員工人數:1,650餘人(臺灣IBM)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