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奕鋒 /屏東基督教醫院 資訊長
「血汗醫院」議題不斷地延燒,第一線醫務人員的抗議聲浪不斷,政府高層也不斷地表達關切,特別在護病比上面目前是以1:7的期望在進行的。但是人力充足就可以完全解決這樣子的問題嗎?
針對臺灣幾個「經營完善」的中大型醫院來觀察,我們不難發現,有一些醫院的醫護人力配置雖然遠高於評鑑的要求,但是這一些工作人員忙碌的程度卻遠高於其它的醫院(當然,人員的流動率也就相對地提高),真是大家口中標準的血汗醫院。但有一些醫院,透過一些公開收集的數據來分析,我們也不難發現雖然醫護人力配置只是稍稍高過評鑑的門檻,甚至有的醫院還有人力不足的現象(特別是在護理人力上,只是評鑑那一段就不清楚這一些人力不足夠的醫院是怎麼通過的了),這一些醫院在管理上都利用護理人員的精簡來減低人力的成本,以維持醫院的維運,以面對健保給付的緊縮,而早期則用於醫院硬體設施的擴編。本來以為這一些醫院可能就是大家口中的「血汗醫院」,但是透過當中一些第一線工作朋友的了解,似乎他們的工作又沒有想像中的忙碌。
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醫護人力不高的醫院,並不是想像中的血汗醫院;反而是醫護人力極度充足的醫院,卻成為員工口中的血汗醫院。當然人多還是好辦事,但是從一些醫院的觀察看起來,似乎「醫護人力充足與否」並不是構成血汗醫院的重點。那問題發生在哪邊?
在跟朋友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業界前輩通常一句話就會點出核心,問題是出在「管理」,畢竟將帥無能累死大臣。我還滿認同這樣子的說法,除了精進管理制度外,我認為醫院的資訊化程度亦會是影響是否淪為血汗醫院的重要關鍵;利用資訊傳遞的自動化來減少人力的支出,如此,醫護人力的成本才有機會被降低下來,讓他們更專精在護理專業工作,幫助更多人。
先以住院給藥為例,每一位病人的給藥,對護理人員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也有相對的壓力),需要三讀五對,確認病人的身分以及藥物的內容(其中如果落實地做的話,會有許多資料查閱與比對等繁瑣的工作),才敢放心的給藥,然後還要確保病人有按時按量服用,最後才做成護理記錄,供醫生與其它照護人員查看。然而,每個病人給藥的種類與份量並不會都一樣,一趟給藥下來要服務7到10位病人,雖然護理人員對於每位病人都採取個別獨立的給藥作業,但是,或許服務第一位病人時很專心,但服務到第十位病人的時候,可能會呈現工作遲緩的現象,不但給藥進度落後,甚至有可能對第十位病人造成病安危害。
如此,以資訊化行動護理車配合條碼或是RFID等身分辨識設計,對護理同仁就會有很大的幫助,可加速三讀五對時資料查閱與比對的工作,亦可協助護理給藥的記錄,更在病安上協助把關(如同壢新醫院資深副院長許詩典所說:「……資訊化讓醫院變聰明了……」)。這種新做法,不但降低了護理同仁的工作壓力,亦減少人力成本的支出,讓護理同仁可以更專心在護理專業上展現價值。
再以加護病房的護理作業來說,如果利用生理資訊傳遞的技術,藉由網路把資訊集中管理,統一監控,並透過電腦自動勾稽,在生理資訊數字異常時,即時地依床號給予警示訊息,來提醒並協助第一線(值班的)醫護人員作業,並降低臨床的壓力。甚至因為生理資訊已經可以透過資訊網路來傳遞,因此,除了第一線臨床的值班的醫護人員作業使用外,醫院甚至安排第二線的醫護人員以傳遞出來的生理資訊進行整體性的二線照護協助(不論是該人員是否安排在加護病房內)。
不過,說真的,導入的過程會是辛苦的,特別是一開始系統分析、設計與規畫等等細節的考慮;如果又碰到決策總是改來改去,或是在導入後又發現潛藏的醫安考量時,整個過程中往往就會增加大量的「試錯(try-error)」 工作,不斷地在修修改改,經常讓護理人員與資訊人員必須額外付出人力。但通常在成功導入之後,人力成本基本上都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除了護理人員的協助外,在醫務、醫檢、採購、行政、管理等業務,資訊科技都可以幫得上忙;是故,隨著每個環節的人力成本都降低了,就不會淪為血汗醫院了。
以資訊化的方式來降低與減少人力的支出,並加速企業的運作,是各大產業都普遍認同的作法;但醫療因著加工對象本身的特殊性(醫療的加工對象是人;當然,獸醫的加工對象就是動物了),因此基於病人安全的考量,資訊化的難度相對的提高,因此資訊化的腳步,就無法與其它產業比擬;也因此常常會有上述修修改改的情況。不過,以國內的現況而言,資訊化的腳步其實已經比國外發展得快了,例如:病歷電子化與電子病歷的發展,國內的腳步目前都比歐美還先進。有在看Dr. House或是其它歐美醫療相關影集的人應該就可觀察到,目前應該是沒有看到影集中有醫生拿平板電腦來看病的,或是推著資訊化的行動護理車去病房給藥的。但在國內,這樣子的做法在某些醫院已經是常態了。
不可否認,隨著這幾年醫療的發展,我們都會認同資訊在醫療產業的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像北醫、陽明、中正……等大學都陸續設立醫療資訊研究所)。但我還是想說:醫療產業應該更重視醫療資訊的發展。從iThome在2010年中對IT人所進行的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
1. 醫療是有高度資訊需求的:
如圖1所示,醫療資訊從業人員能力的評分是66.3分,位居倒數第二名,僅以1.4分之微小差距優於「政府機關與學校」的資訊從業人員,但以3分之差距落後在「一般製造業」的資訊人員之後,也落後在「服務業」的資訊人員之後;而與評比第一名的「金融業」資訊人員有9分之差距。
我個人堅決否認醫療資訊從業人員的資訊能力比「一般製造業」及「服務業」的資訊人員的能力還要差,至少我所隸屬的醫院並非如此,而且我認識的許多其它醫院的醫療資訊從業人員的資訊能力也並非如此。
因此我對這一張圖的解讀是,醫療基於高度病安需要與管理的複雜度,大幅提升了醫療資訊的門檻(這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大學要設醫療資訊研究所,我們大概很少聽到服務資訊研究所或是製造資訊研究所吧?),而在這個高門檻的前提下,醫療資訊從業人員明顯地在能力上需要加強,但這樣的加強並不表示他們能力不足,應該是表示醫療資訊的高難度。
2.醫療產業面臨嚴重的資訊人才缺乏:
如圖2所示,在資訊人員的招募上,醫療產業很明顯的難度較高,「困難」加上「非常困難度」的比例高達83.3%,當然門檻高本身是一個問題,但在這樣子高門檻的情況下,如果當局再不重視這樣子的需要,勢必在人才的招募困難的問題上,一定會持續地惡化下去。
3.醫療資訊人員無法在自己的工作上得到滿意:
在報告中,我們可以知道資訊人員在工作上普遍面臨的問題,第一名是壓力大,有59.7%的人面臨這樣的問題;第二名就是不被重視,有37%面臨這樣的問題。只是滿令人難過的是,不論哪一個產業,資訊人員對工作滿意度都不高;其中最低的是醫療業,「還滿意」的只有38.7%;而「不滿意」卻高達45.2%。(圖3)
這一張圖表中,另外一個令我好奇的部分是,其它產業在「非常滿意」與「非常不滿意」這兩項都有數據呈現,但在醫療業卻完全沒有;似乎整個醫療的大環境中就是沒有辦法讓醫療資訊從業人員感到大好或是極不好,這是人員本身心態上的問題?還是大環境的獎賞不分明造成的?或是還有其它的原因?不論根本的原因為何,這樣的現象反應了整個醫療資訊環境的不活絡,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死水了。
4.待遇缺乏吸引力:
在門檻高、人才缺乏、但醫護產業需要高度仰賴資訊化的情況下,醫療產業是否願意加碼在資訊人員身上呢?圖4很明顯呈現出答案,這就留給政府當局來思考了。
是不是血汗醫院的重點在於管理,其中資訊技術的發展可以協助並改善整體的現況,是故醫療業者應該更重視醫療資訊的發展,協助管理的提升,以避免淪為血汗醫院。
最後,還是跟所有醫療從業人員特別是護士、醫檢師、資訊人員、行政人員……致上敬意,謝謝大家這十幾年來的辛苦,讓大家享有現有的醫療成果;希望有朝一日,我們可以再提升我們工作環境的品質,來成就我們的服務,造福更多的病人。
作者介紹
杜奕鋒
屏東基督教醫院 資訊長
專精於商業流程設計與整合,商業智慧與資訊倉儲建置、規畫與管理。通過PMP、OCP(8i/9i/10g)、RHCE、SCSA、SCNA、SCJP等認證。國立中央大學畢,曾任職CSC集團台灣澳圖美德資訊長;艾群科技(技術經理);104人力銀行(負責eHRPortal及WorkFlow系統整合導入);中華民國紡拓會,負責紡織業ERP系統導入;並曾授課於崑山大學、關渡基督書院、永達技術學院。
「CIO觀點」專欄歡迎投稿
「CIO觀點」是提供資訊主管發表IT觀點、建言的常設性專欄,歡迎資訊主管踴躍投稿,讓臺灣的IT環境變得更好。來稿請寄editor@mail.ithome.com.tw。
熱門新聞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