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觀念裡,可能會認為傳統農林漁牧產業的IT應用相對落後,尤其許多上了年紀的老農民甚至連怎麼開電腦都不太會,更遑論要運用五花八門的IT應用或網路服務。然而,農業靠天吃飯的時代早已過去,當代的農夫必須要即時掌握多元資訊,如農產品的市場交易行情、動物最新疫情、植物病蟲害預警、農產品災損訊息等。這些資訊都會影響全臺農業的產銷狀況,若農夫不能及時做出因應決策,如減少農產品產量、壓低單價、申請補助款等,就不容易獲利,甚至可能會賠本。
加上臺灣以小農經濟為主,這些農產品在不同產地的即時價格與批發市場行情等動態資訊,過去通常只有幾家大型的農產經銷業者有能力即時取得,導致各種農產資訊不透明,農民和民眾的權益遭中間商層層剝削的事件層出不窮。例如,部分水果產地的價格偏低,農民獲利不敷成本,但產品卻以高價賣給消費者。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資訊中心主任潘國才表示,如何讓不會使用IT的農民也能掌握第一手資訊,正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資訊中心的使命與運作目標。
現任資訊中心主任的潘國才待在農委會資訊單位將近12年,一路以來,潘國才協助完成多項IT建置專案,在推行所屬機關e化的過程中,潘國才經常面臨業務單位不願配合或經費不足等挑戰,使潘國才悟出了一番使IT專案更順利推行的道理。
潘國才指出,IT不該反客為主,若跳出來要求業務單位配合推動新專案,容易使業務單位沒有參與感,反倒像是被IT部門指派了新的任務,又因為農委會IT部門並沒
先打穩全臺344間農漁會e化根基
有主管這些單位的權責,這麼做反而容易造成業務單位不願配合IT,沒有業務單位全力配合,IT專案在推行時,就容易阻礙重重。
因此,潘國才認為, IT要想辦法讓業務單位來當老闆,主動向IT提出需求,並讓業務單位主導IT專案的運作,另一方面,IT部門必須傾聽業務單位的需求,順水推舟地提供可行的IT技術和作法,雙方就容易同心協力達成目標。「很多時候,IT必須等大環境都準備好了,包括業務單位主動提出需求、IT技術夠成熟了、經費準備充足等,才有辦法順利推行,好比農業數以千年的運作原理,需要天時、地利、人合。」潘國才說。
潘國才之所以有這麼深刻的體會,因為他是農委會所屬機關e化起步的關鍵推手。早在2000年,潘國才剛進入農委會企劃處底下的資訊科時,正好面臨農委會IT交付的一項任務,就是打穩全臺灣344間農漁會的e化根基,包括布建區域網路、購買個人電腦等,同時導入會籍、財產管理、人事、農健保、公文電子化等多套Web-based應用系統。最後,潘國才總共投入了4年時間,才完成此項重大的任務。
潘國才表示,這些農漁會是服務農民的第一線單位,理當要先打穩IT基礎設施與應用軟體,才有能力提供農民更好的IT服務,同時也因為農漁會屬於較邊緣的單位,人員使用IT的經驗與e化經費相對不足,更需要農委會IT部門來協助推動。
當時只有農漁會信用部門已經有相當程度的e化基礎,來與外界的金融機構介接,但其他部門如推廣、供銷、保險與會務等部門的電腦化與網路化腳步仍過於緩慢。因此,當時的農委會CIO林貞規畫了「建構農業資訊社群網絡」計畫,交由潘國才來執行,希望建構農漁民組織的資訊體系以強化農業行政效率。
潘國才面臨最大的挑戰是,這些農漁會的心態較保守,多數人不願改變原先的紙本作業流程,再加上有不少農漁會經營不善,IT建置經費不足,因而抗拒潘國才推動e化的作法,質疑IT能帶來什麼效益,為什麼以前不做、現在才要做。
為了說服這些農漁會接受IT,並讓農漁會即早體驗IT的效益,潘國才奔走各地,從業務單位的角度說明IT最大的好處就是節省人力、提升工作效率。例如,以前各單位寄送紙本公文時,往往要等上2天的時間。有了電子公文系統之後,各單位只要連上網路,就能立即取得最新的公文訊息。
潘國才也向這些農漁會說明,當時Windows最新版的作業系統開始內建連網功能,不像DOS系統還要複雜的網路設定程序,以此證明個人電腦與連網技術已趨成熟,農漁會若能及早完成IT建設,不僅可以提升內部的工作效率,還確保未來能透過網路提供更多元的服務給農民與民眾。
但這些IT建置都需要高昂的成本,所以農委會也大幅提高弱勢農漁會的經費補助比例,並且號召了北中南等不同地區的農會電腦共同利用中心來協助各個農漁會合作推展e化,或密集地舉辦電腦教育訓練課程,來解決因經驗不足的導入門檻,讓這些單位不會認為自己是在孤軍奮戰。
這些單位投入4年時間合力完成農漁會的e化建置後,農漁會的工作效率果然大幅提升,隨著其他機關也紛紛完成e化,農漁會與這些機關的電子公文往來與流程運作也更加緊密,有些農漁會後來甚至主動要求農委會另外推動新的IT專案。潘國才說:「事後證明,當時推動農漁會e化是對的時間點。」
推動跨機關e化整合,建立農業資訊主動推播服務
潘國才表示,IT必須先打穩了e化根基,才能讓這些單位感受到IT的好處,接著,這些業務單位便會依據自身需求,主動提出新的IT專案,IT再來順水推舟提供更切合業務需求的服務。當各所屬機關都完成e化建置,接下來,農委會開始推展農業資訊主動推播服務,將這些資訊更暢通地傳遞給各階層農業決策、管理或生產人員及民眾。潘國才說:「既然多數使用者很難用自行取得服務,政府就不應該被動等待使用者前來索取,而是應該主動提供服務。」
要達到主動服務,農委會必須先完成跨機關的e化大整合。潘國才表示,各機關雖然掌握了這些資訊,卻沒有整合,各有不同的資訊發布管道,也各自建立了農產品交易行情站、農情預測、農產品外銷網站等發布平臺,甚至有些單位只在自家官網上公告後,就被動地等待使用者來查詢,不會主動告知使用者,對原本就不諳IT的農民而言,更難以隨時掌握訊息。
為此,農委會著手建置農業產銷資訊整合平臺,跨機關整合與個別使用者最相關的農業資訊,並建立「田邊好幫手」及數位電子看板等資訊傳播服務,將這些資訊以多元管道更精準地傳遞到最需要的使用者手上。
農業產銷資訊整合平臺會主動向不同所屬機關擷取最新訊息,再依據農民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類型的資訊。例如,向農糧署擷取農產品行情資訊,向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擷取最新的植物疫情,向農業金融局或農委會輔導處蒐集災害補助或救助資訊等。
這些來自不同所屬機關的訊息彙整到單一平臺後,接著,這個平臺會判斷訊息內容的關鍵字,找出屏東、香蕉等,再找到需要這個訊息的對象,透過「田邊好幫手」服務,將這些訊息派送給訂閱這些服務的農民,而且不只提供一種資訊傳遞方式,共涵蓋了傳真、電子郵件、簡訊與手機App等。例如,農民可選擇透過簡訊的方式,獲取最新的農產品市場行情,但資訊內容較複雜的農作物產量訊息,則可透過電子郵件取得。如果手邊沒有電腦設備,還可以透過傳真機取得。
另外,去年開始,農委會在全臺各地約2百多個農會當中,總共架設了3百多臺數位電子看板,並於今年1月正式上線運作,這些電子看板每隔2小時就會即時播放最新的農產品市場銷售行情資訊,以及依區域別或產品別做的生產預測資訊。
潘國才表示,雖然這些資訊本來就會公布在網站上,但農民不常上網,所以農委會截取各機關網站上最新公布的資訊,並轉檔為可在電子看板播放的影片檔,但這段轉換過程需要2小時,所以電子看板的資訊會比官方網站晚2小時,卻能讓更多不會上網農民有機會掌握最新訊息。
未來打算推行農民卡,使農業施政更精準
展望未來,農委會還打算推出農民卡服務,讓農民能夠人人擁有一卡,政府的各項服務就能自動辨識每位農民的背景,使農業施政更精準,農民對政府服務更有感,達到更完整的主動服務。潘國才表示,未來農委會希望所有農業相關的應用系統都能圍繞著這張農民卡,來發展各項e化服務,農民只要使用這張卡就能前往任何農業機關,取得單一窗口的農業服務,像是福利認證、各種申辦事項、個人化的產銷資訊等。
潘國才觀察,目前農業會還不夠認識自己服務的對象,導致不少施政作為很難精準地提供給適當的使用者。未來藉由農民卡,政府就能更明確地掌握施政對象,所有農業施政就能更精準地為個別農民量身打造個人化服務。農委會設想了一個使用情境,未來農民到了加油站,只要刷農民卡,系統就會自動辨識農民身分,來判斷該農民是否具備用油優惠的資格,有此資格的農民就能用優惠油價付錢了。
潘國才表示,此項農民卡服務正是農糧署主動向農委會資訊中心提出的服務項目,背後不只要整合農業相關的業務單位,還要整合如戶政機關等外部單位。雖然不確定未來能否能順利推行,但業務單位只要願意主動提案,IT專案就相當於完成了一半,接著IT只要扮演協助者的角色,傾聽業務需求,IT專案大多都能順利推行了。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資訊中心主任潘國才說:「IT應該反主為客,讓業務單位當老闆主動提需求,IT專案才會暢行無阻。」
潘國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資訊中心主任
學經歷:成功大學航空測量學系碩士。1994年進入臺灣基隆地方法院檢察署擔任資訊管理師。2000年進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企劃處資訊科,開始推動各項農業e畫專案。2007年農委會資訊科的位階升級為與企劃處同等級的資訊中心,當時潘國才擔任技正兼科長,去年4月升任資訊中心主任。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37號
● 網址:www.coa.gov.tw
● 成立時間:1984年
● 主要業務:主管全國農、林、漁、牧及糧食行政事務
● 員工數:約5百人
● 主任委員:陳保基
資訊部檔案
● 資訊部門主管職稱:資訊中心主任
● 資訊部門主管姓名:潘國才
● 直屬主管:陳文德副主任委員
● 資訊部門人數:22人
● 每年IT預算:約7千萬元
IT部門大事紀:
● 2008年:導入資訊安全管理系統(ISMS);建置「農業行動化平臺-田邊好幫手」整合本會及所屬機關的電子化資源,包括有機農業資材、家禽類交易行情、動物疫情等20項資料,提供農友及民眾即時訊息。
● 2010年:建置主機系統虛擬化及更新區域網路基礎設施,同年12月完成全農委會ISO 27001:2005國際資訊安全管理系統驗證。
● 2011年:建置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等9個所屬一級及其轄下33個所屬二級機關與農委會連結的虛擬私有網路(VPN),增加網路連線安全性,並提供資訊系統共享服務,同年農委會獲得第3屆「資安貢獻獎」;建構「農漁會數位資訊交流網路計畫」,在全國各級農漁會約300個據點裝設多媒體數位電子看板,提供政府與農民間有效溝通的管道。
熱門新聞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