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年前HPE併購老牌超級電腦廠商Cray後,Cray的產品便逐漸整合至HPE產品線,形成3大HPE Cray產品家族,包括:EX系列超級電腦,XD系列高效能運算伺服器,以及ClusterStor叢集儲存系統。

為了擴展ClusterStor系列應用範圍,HPE Cray日前推出精簡規格的入門級版本C500,採用較低階的管理伺服器,整併儲存硬體與網路架構,並縮減了容量擴充能力,以便為AI與高效能運算應用,提供更經濟實惠的儲存架構選擇。

ClusterStor是個歷史悠久、歷經多次轉手的叢集儲存產品線,最初於2000年代後期,由Lustre平行檔案系統發明人Peter Braam創立,目的發展基於Lustre檔案系統、可提供Exascale規模應用的叢集儲存系統,當ClusterStor還在隱形模式營運時,便在2010年底為當時的磁碟櫃大廠Xyratex所併購,Xyratex接手ClusterStor後,也以其慣用的OEM銷售形式,透過其他廠商銷售ClusterStor產品,例如Cray便以Sonexion品牌,銷售自身版本的ClusterStor產品。

而後Seagate又於2014年併購了Xyratex,ClusterStor也轉到Seagate旗下。但Seagate接著又在2017年將ClusterStor業務轉售給Cray,後來當HPE於2019年5月併購Cray後,ClusterStor也成為HPE產品。

2019年底,Cray發表併入HPE旗下後的首款ClusterStor產品E1000,這款產品主打高階應用,用在美國政府的Aurora、Frontier、El Capitan等Exascale等級超級電腦的外部儲存,但這樣的定位也限制了應用環境。於是,4年半之後,Cary現在推出簡化的入門版本C500。

C500是Cray在HPE時代發展的第一款儲存系統,先前的E1000其實是Cray併入HPE之前開發,只是產品發布時間點是在併購案之後,所以HPE將C500放在新的HPE Cray Storage Systems品牌之下,而不再沿用ClusterStor的品牌,但系統核心仍是延續自ClusterStor。

相較於標準的ClusterStor,C500的整體架構有明顯簡化。以E1000為例,便是由系統管理單元(SMU)、MetaData單元(MDU)、基於全快閃、硬碟或混合組態的可擴充儲存單元(SSU),管理用交換器,再加上介接不同儲存協定的閘道器組成,整個系統與用戶端間的連接,不僅支援常見的InfiniBand與乙太網路,還支援Cray專屬的SlingShot互連介面。

為了降低成本,C500改用較低階的DL325伺服器作為SMU,將MDU整併到SSU成為融合式儲存單元(CSU),最大擴充能力從E1000的9.4至12.6 PB縮減到2.6至4 PB,與用戶端的連接也不支援SlingShot介面,只提供常見的InfiniBand與乙太網路。

C500的軟體則延續ClusterStor的配置,核心是HPE Cray增強支援功能的Lustre 2.15版檔案系統,用於提供儲存空間的CSU與SSU單元,底層則運行LDISKFS檔案系統與ClusterStor GridRAID分散式RAID,用於基本資料處理與保護。

C500是Cray用於支援高效能運算的ClusterStor平行儲存系統入門級版本,由HPE的伺服器與儲存陣列,結合Lustre平行檔案系統而成。

產品資訊:

●原廠:HPE

●建議售價:廠商未提供

●基本組成:1U系統管理單元,搭配2U/24Bay融合式儲存單元

●最大可用容量:全快閃組態為2.6PB,SSD+硬碟混合組態為4PB

●選購擴充單元:SSU-F快閃儲存單元與5U/84Bay高密度硬碟機箱

●儲存軟體平臺:Lustre 2.15平行檔案系統搭配底層的ClusterStor GridRAID與LDISKFS檔案系統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