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AF
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

TOGAF是由資訊技術標準化組織TOG(The Open Group)發展出來的資訊系統架構框架,採用架構發展方法(ADM)協助企業發展並運作符合商業需求的資訊架構,支援SOA架構。


資訊技術標準化組織TOG(The Open Group)在1995年提出標榜開放的企業資訊架構TOGAF,提供詳細的架構方法,讓較大型企業或是政府機關在打造資訊系統架構時,能對應企業流程與企業目標,TOGAF提供了多項工具和標準來協助企業發展彈性化的資訊架構。

TOGAF是由企業架構框架沿革而來。企業架構的概念起源始自1987年,但正式的框架出現,是美國國家技術標準研究所(NIST)在1989年發布了NIST框架,從此美國公部門陸續發布企業架構框架,其中美國國防部在1991年提出了TAFIM框架模型,成為TOGAF最早版本的根基。現在TOGAF已發展到第9版。

而發展TOGAF的組織TOG致力於推展開放、整合又具有彈性的資訊架構,組織成員包括IBM、HP、Oracle、SAP等國際大廠。

架構 組成架構為業務、應用、資料與技術等4個
TOGAF分為四個架構,分別是業務、應用、資料與技術,提供從規畫、設計、導入到管理一整套全面性的流程方法。四個架構分為三個階層,以技術架構為底層,中層為應用與資料架構,業務架構則為最上層。在中層的應用與資料架構中的每個部分都必須與業務架構的內容相對應,並決定最底層技術架構的組成。換句話說,在TOGAF的框架下,不會出現沒有業務目標的資料或是應用程式。

業務架構包含所有牽涉到企業流程、組織與人的部分,像是企業的策略、企業的管理、組織的方式以及主要的企業流程。應用架構包含為提供服務部署任何應用程式的藍圖、各個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這些應用程式所提供的服務與組織目標之間的關係。資料架構描述組織各種資料的架構以及管理資料的資源。技術架構則描述出軟硬體、網路如何支援核心業務的應用程式。

TOGAF具有一套循環式(cyclic)的架構發展方法(ADM),協助企業在每個架構中都能產生架構定義文件(ADD),成為後續階段的依據。

這套方法進行的順序是,企業先在初始階段中,確認受影響的組織範圍及建構團隊後,進入以需求管理為中心的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須因需求而調整。第1階段從架構願景開始,接著依序發展第2個到第4個階段,分別是業務架構、資訊系統架構、技術架構,在這3個階段中會產生各種定義文件,第4個階段就進行分析各種機會與解決方案來產生專案組合以更新架構,並以此新架構做第5個到第8個階段的移轉規畫、進行實際運作與架構變更管理,在完成第8個階段後再回到架構願景階段,完成一個循環。

發展 雖尚未有正式的評鑑機制,但資策會有意引進
隨著近年跨國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資訊架構也越趨複雜,因此出現軟體架構師的需求,TOGAF也有企業架構師的認證。同時,TOGAF也提供9個指標讓企業測量自身企業架構能力的成熟程度(ACMM),共分為六級。不過,目前TOGAF尚未有正式的認證評鑑機制。

目前臺灣已有壽險廠商開始進行測試,而資策會也有意將此架構引進臺灣,因為,發展企業架構並搭配SOA架構後,企業可以更快區分出哪些資訊系統適合使用雲端運算以節省成本。文⊙辜雅蕾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